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简报
(第九十五期)
2020年4月23日
上海光机所在脉冲光抽运原子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实验室邓见辽副研究员领衔的脉冲光抽运(POP)原子钟小组,在王育竹院士开创的光抽运气泡原子钟研究基础上,在POP原子钟中长期频率稳定度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作为编辑精选文章发表于《科学仪器评论》(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美国物理研究所出版社(AIP Publishing)的Scilight同时以“A more stable design for a pulsed optically pumped atomic clock”为题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
POP原子钟因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频率稳定度高等优点,在卫星导航、精密光谱和高速通信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原子钟的共振频率对许多参数的波动很敏感,这使得优化以激光为基础的气泡原子钟(例如POP钟原子)的中长期频率稳定度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
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将分布布拉格反馈(DBR)激光器、饱和吸收光路和声光调制器(AOM)集成到一个275mm×203mm×90mm(长×宽×高)的模块中,提高了激光的频率和功率稳定性。其次将整个物理系统密封在一个由20 L/s的离子泵维持的真空度为4×10-4Pa的真空罐中,从而显著减小气压效应对原子钟频率稳定度的影响。再次将交流温控电路驱动的加热膜贴在微波腔上使微波腔的万秒温度稳定度达到31μK,减小了温度相关缓冲气体频移的影响。最后采用PXI平台提高了原子钟伺服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后POP原子钟万秒频率稳定度达到4.7×10-15,与目前国际上最高水平的POP原子钟相当。
课题组掌握了高精度气泡原子钟的关键技术,在进一步解决物理系统、光学系统和控制系统小型化和可靠性的基础上有望研制出高性能气泡原子钟工程样机。
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光机所自主部署项目的支持。(量子光学实验室供稿)
POP原子钟原理框图、Ramsey条纹和频率稳定度曲线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