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9月20日,上海光机所在王大珩厅举办第七期“清河之光•青蒿”论坛。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杰出物理学教授,考古、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保护成像与传感实验室(ISAAC)负责人和成像、材料和工程中心(IMEC)主任梁海达,应邀作题为“从光学与成像到文化遗产科学”的主题报告。上海光机所科研人员、研究生共7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彭芳书记主持。
梁海达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近年来其研究团队应用先进光学成像和机器学习在文化遗产科学表征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工作进展,特别讲述了研究团队在自动远程反射光谱成像、远程拉曼(Raman)光谱、远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高光谱等仪器研发和在文化遗产科学分析与保护中的应用探索和创新。梁教授在讲座中结合诸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希腊韦尔吉纳皇家陵墓(亚历山大大帝父亲腓力二世)壁画、欧洲著名教堂绘画、费昂斯及珐琅等多种古代珍贵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和特殊分析诉求,探讨了互补成像和光谱技术的联合应用、新光学成像仪器(如中红外OCT、组合成像设备)的开发,用于古代珍贵材料的非侵入性成像改进优化方案,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揭示文物颜色或降解程度成像与化学组分成像的对应关系。最后,对非侵入性成像、机器学习和多种光学技术在科技考古研究和艺术品保护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应用进行了展望。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听众就新光学成像仪器研发中的仪器便携性和实用性改进方法,多种文化遗产考察现场中可操作性的优化,以及拉曼光谱在近程和远程应用中的特点等多个方面与梁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梁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走出去的国际知名女物理学家,从天体物理到光学成像,到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史,是跨学科交叉研究复合型人才的杰出代表。她的来访,将激励我所师生尤其是女同胞们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做复合型人才,继续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再创佳绩,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未来,梁海达教授团队将继续探索多种光学和光谱学联合成像技术在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开展与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及其他相关科研团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无机材料的结构与成分无损高精度表征,以及光学成像设备的开发应用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