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国科学院  |  数字认证(OA)   |  ARP  |  English  |  邮箱

上海光机所8名研究生获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攻关新星”荣誉称号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26【字体:

  为助力研究所加强未来人才蓄水池建设,激发我院研究生的使命担当,表彰一批在科技攻关方面发挥攻坚克难精神的优秀学生,激励一批品学兼优、专心致研的优秀学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设立了“未来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近期公布了2023年度“科技攻关新星”获奖名单,上海光机所共有8名研究生获奖。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科技攻关新星”重点支持参与到面向国家需求科技攻关任务的研究生,坚持破“四唯”评选理念,重任务实绩及导师评价,重家国情怀和钻研精神,旨在根植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价值理念,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国家重大任务。

  获奖同学介绍:

  1.高仁宏,博士研究生,导师程亚研究员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铌酸锂薄膜光子学、飞秒激光直写铌酸锂光量子集成芯片、中科院青促会项目,聚焦超低损耗铌酸锂光子器件的制备及非线性研究。在导师及课题组师兄指导下,和小组成员共同在高品质铌酸锂微腔、片上单模激光器、窄线宽可调谐微波源取得一定进展,改进了一种高品质、低损耗的器件制备方法,超高品质因子的光子器件对集成量子光源、频率梳产生和非线性光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先后在Laser Photonics Rev和Opt. Lett.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4篇。在学期间获得过中科院大恒光学优秀奖、国科大三好学生、上海光机所闽能奖学金和正荣奖学金等荣誉。

  2.蒋康男,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儒新院士、王文涛研究员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B专项课题等项目,聚焦高品质激光尾波场加速电子束的产生与诊断以及数GeV高能电子加速实验研究。在课题组导师和师兄的指导下,在电子束横向尺寸优化、发射度测量和超高能量电子加速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设计了一种基于相位补偿的电子束切片发射度单发诊断方案,这有利于发射度优化及传输束线设计;此外,利用准稳相加速方案获得了最高能量5.6 GeV的电子束,高能电子束在未来有望应用于储存环注入源和小型化粒子对撞机。在此基础上,先后在High Power Laser Sci. Eng.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3篇。在学期间连续获得上海光机所优秀联培生奖学金一等奖、“尚光卓越青年人才”尚光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3.樊纯璨,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卫标研究员、刘继桥研究员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2021年甘肃敦煌机载大气激光雷达样机飞行试验与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大气探测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柱浓度算法反演,聚焦国际首个星载激光雷达探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在导师的指导下先后解决了激光指向位置及高程的精确计算、建立CO2差分吸收截面查找表实现高效批量数据处理、高精度多普勒频移校正等关键技术难点,相关算法已经申请专利,并开发了一套数据处理软件。为了验证数据有效性,开展大量的星地数据对比验证,实现了优于1ppm的全球CO2柱浓度的测量验证,并且首次获得了全球夜间CO2柱浓度以及南北两极CO2柱浓度数据,月平均数据的有效覆盖率达到80%,为全球碳源、碳汇估算提供精准的数据,助力“双碳”国家战略的实施。

  4.孙炳恒,博士研究生,导师姜本学研究员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专项,聚焦高性能激光荧光材料的研制中的基础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多项瓶颈难题研究,在团队的加持下,通过离子局域调控、陶瓷缺陷识别-构筑以及胶态成型分别实现照明品质、服役稳定性和荧光转换器件一体化等性能的提升和优化。以上研究为多晶态陶瓷在高流明密度照明工程应用中的体系设计、精密成型及器件封装等核心技术攻关奠定了基础,先后在J. Mater. Chem. C和J. Am. Ceram. Soc.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在学期间获得国科大三好学生、上海光机所优秀学生干部、闽能奖学金、范杨苏奖学金、尚光优秀研究生、全国稀土发光学术研讨会“优秀口头报告”等荣誉。

  5.龚巧瑞,博士研究生,导师杭寅研究员、赵呈春研究员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中国科学院先导B专项课题“高性能钛宝石晶体研究”和张江实验室战略前瞻专项课题“固体核光钟材料研究”项目,聚焦影响钛宝石激光效率的关键因素——残余红外吸收的起源问题和新型固体核光钟材料的筛选及研发,提出双机制主导钛宝石残余红外吸收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残余红外吸收的退火、偏振和掺杂浓度依赖特性,为优化钛宝石晶体性能提供了实验思路;在国内首先开展固体核光钟材料研究并成功研制出几种新型候选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内开展固体核光钟研究打下了基础。相关工作在Adv. Opt. Mater, Photonics. Res等优秀光学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在学期间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中科院大恒光学奖,国科大三好学生及标兵,上海光机所闽能奖学金、正荣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第三届光未来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第二届人工晶体青年学会议优秀研究生论文奖等荣誉。

  6.冯壬誉,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儒新院士、冷雨欣研究员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超强超短激光综合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聚焦红外超强超短激光技术以及结构光场的研究。在非线性脉冲压缩和结构光光学参量放大方面取得一定进展,首次实现了太瓦级周期量级短波红外涡旋脉冲的输出,对涡旋强场物理和非线性涡旋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先后在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Optics &Laser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SCI文章2篇,获得授权专利一项。在学期间获得过国科大三好学生、上海光机所范.杨苏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荣誉。

  7.李琳,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亮研究员

  在学期间一直在参与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项目,历经原理样机、电性件、鉴定件、飞行件的研制工作。作为超冷柜的开发者及第一代用户之一,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超冷柜系统设计、实现、验证及超冷原子制备和调控。在导师和项目负责人的指导和带领下,和超冷柜的项目组成员一起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超冷原子物理领域取得一定进展。2022年1月8日 凌晨,于超冷柜首次获得量子简并气体,完成了利用全光纤激光系统制备全光量子简并气体的方案验证。2023年,所在团队首次在中国空间站上成功实现了全光的量子简并气体,这对于突破人造低温极限、提高量子精密测量精度、探索新奇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第一作者和第一发明人公开的期刊文章和专利各一项。在学期间获得过“梦天实验舱任务北京试验队岗位考核-优秀学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尚光青年人才”、 “优秀研究生三等奖”等荣誉。

  8.刘海山,博士研究生,导师司徒国海研究员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极端环境下透过散射介质远距离成像”的项目,聚焦成像方案的研究和整机系统的研制。在导师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解决了项目中一系列的重难点问题,包括:(1)联合优化了光学成像系统、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算法,研制出散射成像性能优越的原理样机;(2)开发出多个自动化控制算法,使得系统自动化地完成各种操作,解决了工程样机运行效率低的问题;(3)研制出大范围能见度测量系统和无线通讯系统等等,解决了项目环境标定和设备通讯的需求。多项技术的攻克,使得本项目对恶劣天气下的目标侦查、交通安全行驶和消防救援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贡献。在学期间,申请发明专利2项,投稿科研论文1篇,获得过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上海光机所闽能奖学金、国科大三好学生等荣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