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4月10日上午,上海光机所第七期“清河之光”论坛在多功能厅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昌燧先生作了题为“陶瓷、冶金考古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上海光机所干福熹院士、祝如荣副所长等出席了报告会,全所100余名科研人员听取了报告。祝如荣对王昌燧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清河之光”论坛做了简要介绍。本次论坛由干福熹院士主持。
王昌燧教授的报告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做学问的三境界切入,引用了王梓坤先生所谓“才、识、学、德”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具有学科带头人潜质的研究生重在德与识。在李家治院士等人奠基性工作的基础上,王教授及其团队在陶瓷科技考古领域开拓出新的局面,并对陶与瓷的科学概念、青瓷和白瓷的起源等核心问题提出独到见解,也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批评。在冶金考古方面,指出了中西方在金属使用传统、冶金体系、冶金起源等方面的差异,并介绍了青铜铸造工艺、产地溯源方法,最后对中心文化交流路线进行了简要剖析和大胆推测。王昌燧教授的报告以交叉学科的独特视角,深入浅出探讨了有关陶瓷考古学、冶金考古学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的概念性、前瞻性、基础性等研究内容。报告后,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陶瓷起源、中西文化交流等与王昌燧教授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王昌燧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科技考古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他于1996年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研究室,1999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2004年底,王昌燧教授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人文学院建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时,他任系主任。迄今为止,王昌燧教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0余名,为国内外科技考古事业培养了大批青年后备人才。上世纪90年代初,他研究发现中国古代“黑漆古”铜镜表层主要由纳米晶体SnO2组成,引起国内物理、材料界有关同行的重视和关注。之后,结合“黑漆古”铜镜耐腐蚀机理与形成机制的探讨,研究纳米晶体的结构与性能,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90年以来,先后开展古陶瓷、青铜的产地与矿料来源、古代食谱以及农业考古等研究工作,业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高密度光存储实验室、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供稿)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