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大会表彰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王育竹获评“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这一荣誉不仅是对王院士科研报国、德润人心的崇高褒奖,也是上海光机所践行科学家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缩影!
让我们一起走近王育竹院士的科研历程,了解他的敬业奉献事迹。这位用原子钟铸就科研利器、以冷原子物理定义中国科技高度的战略科学家,再次赢得国家至高礼赞!
5月24日上午,嘉定区及上海光机所相关领导,祝贺并慰问王育竹院士
1955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王育竹受国家委派赴苏联科学院电子学与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学习原子频率标准相关知识。在那里,按照苏联导师的决定,他独自运用当时全新的光抽运技术,开始了研发原子钟的工作。
在仅有原理没有任何资料的条件下,王育竹要独立面对研究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还曾经因为实验装置爆炸而受伤,但都没有令他产生过动摇。相反,那段经历成为他后来研发原子钟的宝贵财富。
王育竹在莫斯科研究生公寓
“国家需要原子钟,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做原子钟。”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中导弹的研制与实验工作急需高性能原子钟为导航、定位等技术提供支持,王育竹欣然领命。他一心想要科研报国,觉得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不论是一系列关键技术的诞生,还是原子钟从实验装置到工程化,他和同事们都是在一家条件环境极为有限的街道小厂中完成的。即便如此,20世纪70年代,他们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铷原子钟,还是在对比测试中表现出了不逊于德国铷原子钟的水平。
王育竹和三代原子钟
此后不久,当自己团队研制的铷原子钟首次随“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远航,执行导弹、火箭发射等飞行试验的测量和控制任务时,王育竹充满期待又有些担心。直到看到《人民日报》发布任务成功的消息,他才松了一口气——他们的成果没有“掉链子”,这让他倍感欣慰和自豪。而后他的团队在原子钟应用方面做出了更多探索,开展了我国沿海电离层变化规律的测量,超长波电台的建立和潜艇原子钟研制及原子时建立等。
《远望》综合测量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铷原子钟是其中主要项目之一
1978年,王育竹注意到国外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篇关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论文。他敏感地发现了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领域:原子钟的精确度受限于原子的热运动速度,如果能降低原子的温度,即减低原子的热运动速度,那么原子钟的精确度就会大大提高。
他认为,如果能在这一方向上有所突破,对原子钟的研发,甚至原子物理以及基本定理的验证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当时,国际主流一般采用多普勒冷却机制的路径,但王育竹却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光频移效应应用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机制和积分球漫反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物理机制。
作为率先开展激光冷却原子研究的学者,他先后发布了“积分球红移漫反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序列脉冲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和“利用交流施达克效应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等论文报告。这些报告在当时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遭受了很多质疑和否定。直到多年后,人们才发现,王育竹的这些报告中的思想理念,前两项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利普斯1983年的工作相似;后一项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和科昂-塔洛德基在1989年提出的低于多普勒冷却极限的冷却机制相一致。
1979年提出的激光冷却方案手稿
2002年3月,王育竹实验室实现了中国第一个铷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诞生了一个新物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11个、亚洲第2个拥有新物态的国家。当国际BEC网站上飘扬起五星红旗的时候,从不在意个人名利的王育竹,在那一刻表现得非常振奋。
国际BEC网站上扬起五星红旗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访问苏联,对留苏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的殷殷期许,成为王育竹毕生奋斗的动力,他常常回忆那热血沸腾的时刻,他后来选择的所有研究都与国家需求密切相关,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接应用于国防的原子钟,还是后来的冷原子研究,他的初衷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性能的原子钟。他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空间冷原子钟的构想,当我国的科研投入可以支撑这些梦想的时候,王育竹带领团队投入空间冷原子钟的研制,经过十余年的磨砺,2016年,空间冷原子钟搭载天宫二号升空,实现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在轨运行,《科学》赞誉“空间有了中国的滴答声”。
随着我国空间站的发射,王育竹团队进一步延续了我国在空间冷原子领域的优势:2022年,超冷原子科学柜和时频柜冷原子微波钟随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获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2024年,星载积分球冷原子钟发射升空,使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用上更高性能的冷原子钟信号。
他几十年来在原子钟和冷原子物理领域的坚持和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中国的太空探索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星辰大海。
如今,93岁高龄的王育竹仍然密切关注着最新的科技动态和青年学者们的研究进展,乐于与他们交流、分享新的观点,他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托起“八九点钟的太阳”。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