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一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激光切割机,却是世界上唯一能为苹果耳机中振动薄膜做切割的设备;可以画出立体图形的画笔,利用了光固化3D打印技术,这款在美国热销的产品去年在京东上获得了14.7万美元的众筹;图像再大都能处处清晰亮丽的激光投影影院……这些受到市场青睐的技术,都源自一个国家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是上海光机所两年前开始打造的产业技术研发及孵化平台,如今已孵化出几十家创业企业,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激光制造产业链,随着越来越多的激光企业慕名而来,一方激光产业的制造高地正在这里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平台让科研人员愿意把自己的技术拿出来产业化。毕竟,怀揣技术“下海”并非每个科学家都愿意去做、都能做到的,让他们把技术放心拿出来,交给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分享收益,这一模式可能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更多技术源源不断流向市场,提升产业水平。
激光基金让科学家放心交出成果
在我国的激光科学技术领域,上海光机所的“头把交椅”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被誉为“小太阳”的“神光”装置、随“嫦娥”卫星登月的空间激光、超强超短激光场,都在那里诞生。建所五十余年,“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已经在一代代上海光机所科学家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中科院提出同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上海光机所开始了新的思考。科学家办企业,不是没尝试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光机所就有研究人员停薪留职创办企业,可一旦企业遇上危机,有“退路”的研究人员都“退”回去了。况且,并非所有成果都适合产业化,也并非所有科学家都适合创业。
能否让科学家交出适合产业化的技术,让专业研发人员来做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 这成了上海光机所搭建产业化平台的初衷。选在哪里?能否有力结合地方产业链布局成为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此时,南京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正在考虑转型,希望有一家具有行业引领力的科研院所入驻。于是,上海光机所结合南京开发区先进制造与激光显示等产业链布局,就把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及孵化平台放在了南京。
怎样鉴别哪些实验室成果具有市场潜力?上海光机所副所长、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卫标说,他们为此筹建了一支激光产业基金,为每个项目聘请风险投资、行业分析、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先期评估,评估下来有二次开发价值的,就会与科学家商谈价格,由研究院“买”下,进行二次成果开发。
他举例,所里一个课题组曾研发过一套激光雷达测风系统,研究院了解到风能公司对这一技术有需求,就以一定的价格向课题组买下了相关技术专利,在课题组协助下完成二次技术开发后,课题组就拿到了70%———即210万转让费用,进行自主分配。而研究院则将测风系统的专利和后续开发的工艺包一起,以更高的价格与风能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继续推进产业化。
“这种做法让科学家能更轻松享受到产业化的好处,同时又让更专业的团队来推进技术产业化,提高技术走向市场的成功概率。”陈卫标说,科学家对此颇为欢迎,不少科学家开始主动找研究院,要把自己手头的项目“卖”给研究院来开发。
最近,红塔集团与研究院达成协议,成立中科红塔激光基金,投入初创期企业,甚至那些还在技术研发阶段的项目。基金有关负责人说,由于有专家把关,技术夭折、市场不接纳等风险已大大降低,他们愿意更早介入新技术研发,以获取更大收益。
技术龙头在握,相关企业慕名而来
有没有科研人员来直接创业? 当然有。龚传波是上海光机所的研究生,博士没毕业就出来创业,2013年他看中了研究院的发展平台,将公司总部迁往了南京。激光微加工是他的看家本领。苹果公司的耳机里需要一块振动薄膜,可当时全球找不出一种切割技术,能够在不融化薄膜的前提下,切出一块边界光滑的耳机薄膜———瑞声公司的耳机生产线为此搁置长达一年。而龚传波的低温激光切割技术,恰能解决这一难题。于是,这家研究院里不起眼的创业小公司,就成了瑞声公司的定点合作伙伴。
由于技术上的卓越地位,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引来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成立于北京的百川公司原本做的是3D打印软件,后又开发出了一种光敏树脂材料,他们找到研究院,希望能帮他们研发一种光源,让材料一照就固化。研究院帮他们完成了这项核心技术的开发,并折价5%股份入股,于是,一支热销于美国的低温光固化3D打印笔诞生了。去年,该项目在京东上众筹,原本5万美金的目标,最终获得14.7万美金的成果。
一家做无人机的企业也找到了研究院,希望将军工中的光学定位技术“移植”到无人机上。另一家提供底层代码的机器人软件公司也来到研究院,因为这里有先进的试验平台,可以随时检验他们编写的代码……
陈卫标说,当相关公司在平台上集聚,不仅更能搭准市场脉搏,还可以加快对产业升级的推动。比如,“软件+激光”就可以开发出许多激光制造技术———这对于改变传统制造方式有着重大意义,“光制造”已在发达国家中大量应用,而中国制造业在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激光制造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沿渤海地区,这将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 2016-1-10)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