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国科学院  |  数字认证(OA)   |  ARP  |  English  |  邮箱

文汇报:最古老绿宝石被误称“水晶”二十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28【字体:

  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绿宝石,竟被误认为水晶长达20多年。这一颠覆性发现,最近发生在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这一发现的“功臣”,则是来自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两台高科技仪器。该发现将我国出土绿宝石的年代至少往前推了约1200年,同时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贡献了新证据。

  绿宝石其实是绿柱石的一种。绿柱石一般呈六方柱形,以浅蓝绿色见长,包括海蓝宝石、金绿宝石等,其中以祖母绿最为稀罕。承担此次鉴定任务的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负责人介绍,接受送检的文物是6串饰品,嵌有72颗宝石,颜色多样,大多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以前被认定为水晶。它们均出土于上世纪90年代,出土地点包括东汉早期的黄泥岗、西汉晚期的廉州镇北插江盐堆等四处汉代古墓,目前珍藏于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这次,光机所的科学家带着两个便携式仪器——“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拉曼光谱仪”,来到该博物馆,为饰品上的宝石逐一进行了“身份鉴定”。经鉴定,原来这6串饰物上的72颗宝石中,名副其实的水晶仅28颗,有36颗属于绿柱石族宝石(包括海蓝宝石16颗、金绿宝石8颗、透绿宝石12颗),其余为铁铝榴石、钾硅酸盐玻璃等。

  结果为何会与之前鉴定差距如此之大?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当时的鉴定技术有关。文物与考古学家擅长传统“肉眼目鉴”方法,依据的是多年积累的对文物演变规律的熟谙掌握,比如在瓷器鉴定中的看胎、看釉、看器型。而宝石之间的一大根本区别在化学成分,并非外观,即使外观相似的物质,内部的化学组分也可能大相径庭,而这种元素上的差异,肉眼难以觉察到。

  “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为宝石开具一份严谨的‘元素图谱’,拉曼光谱仪则通过‘拉曼特征峰’反映出文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将两方面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就能迅速掌握文物的‘真实身份’。”该负责人介绍,水晶和绿柱石宝石的硬度相近,莫氏硬度都在7左右,和人类牙齿的硬度类似,色泽、通透度都具有相似性,因此两者极易混淆。但对仪器而言,绿柱石宝石为铍-铝硅酸盐矿物,水晶则是二氧化硅,二者截然不同。

  据介绍,我国拥有完美晶型的绿柱石宝石相对稀少,因此这次鉴定出的绿柱石宝石尤为珍贵。据介绍,经检索相关文献发现,此前,我国出土该类宝石的最早记录是明代的金绿宝石,出土于湖北省。因此,据此初步可断定,这次鉴定出的绿柱石宝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古老绿柱石宝石。

  广西合浦汉代文博馆负责人说,馆里已着手修正相关信息,这一发现也为下一步追溯珠饰来源指明了方向。我国古代拥有悠久的玉文化传统,而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则偏好各色宝石,加之合浦一带又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由此大致可推断大部分宝石珠饰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南亚或东南亚传入的舶来品。

  由于科技考古在这次鉴定中体现出了独特的鉴定魅力,该博物馆还将用该技术,陆续为馆藏文物展开全面“复检”。(《文汇报》记者 史博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