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国科学院  |  数字认证(OA)   |  ARP  |  English  |  邮箱

留学与人才(刘健)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23【字体: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所有200多位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到国外,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出现了施正荣、顾敏等优秀人才。 

    2006年施正荣成为国内首富,报纸、网上铺天盖地地报导他的情况,所领导准备请他到所里来给研究生做报告,介绍他成才的道路,因为我和施正荣比较熟悉,王副所长建议我和所领导一起去无锡请施正荣,R先生原是科技副处长,和施正荣同一寝室2年多,自高奋勇愿意和所领导一起去无锡,所领导想,你们两人真的和施正荣那么熟吗?后来,因为在无锡有上海分院的科技副职在,就没有让我们去。所领导到达无锡后,施正荣一见所长就说:“刘健为什么没有来?”,反之,所长问R先生你认识吗?施正荣说记不得了。施正荣来所作报告时,我和他见了一面,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眼中的国内首富——记回国留学人员施正荣博士”,经施正荣审核过。二○○六年四月三十日发表在:《神州学人》2006年第7期,2006年高温假期间,美国时代周刊驻北京记者打电话到我家里,就我写的施正荣的这篇文章谈了1个多小时,希望追溯发掘一些材料。 

    我眼中的国内首富——记回国留学人员施正荣博士 

    《神州学人》2006年第7 

    我认识施正荣的时候,他是我所86年毕业的一个硕士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江苏扬中县的,个头不高,圆圆的脸,没有开口说话之前先腼腆地笑了,露出满口整齐的白牙。当时在我所上百号研究生中几乎没有一个是当地的上海人,外地人靠勤奋,再加上从小在农村长大吃过苦,他们把读书当成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十分珍惜学习的大好时光,以不负家乡父老在黄土地上流汗辛勤劳作挣来的微薄收入供他们读书,他们在吃饭的时候,想着这时家在农村的父母吃的是什么,他们在空调房内操作计算机时,想着此时父母在赤日炎炎的农田里干着又脏又累的农活,是多么的辛苦阿!因此他们每天都要学习到晚上11点。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是在单位里从事出国留学派遣管理工作的,87年度中科院公费出国开始申报时,施正荣申请中科院公费派遣出国,参加EPT得了全所第二名,经中科院批准我所有美国的,澳大利亚的名额。施正荣来问我批文下来了没有?我说:“下来了”,哪个国家?由于工作太忙,我没有去查一下,信口就说:“美国”,这是我的一个最大的失误,其实他的公派国别是赴澳大利亚,要是他因此而现在流落街头的话,我的责任可大了。 

    于是他就开始买美国地图,学美式英语,和美国有关单位联系公费出国事宜,获邀请信后,在办理公费出国手续时,才发现他的公派国别是赴澳大利亚。于是,他只好重新联系澳大利亚的公费出国。 

    1988521日他踏上了出国留学的旅程,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进修,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后来我对他的了解是通过通信,知道他在国外他曾到“麦当劳”打过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当他回到实验室埋头浩瀚的知识的海洋中后,感受特别深切,在查资料做学问觉得机会很难得,很有乐趣,于是埋头苦干,很快有了成绩,老板给他一个课题,把多晶硅薄膜在玻璃上生长,这是一个科研难题,半年完成了连续生长多晶硅有20多平方厘米,当时在实验室已经4点多了,成功的喜悦使他感到无法与人分享,国外的同行告诉他,最好的办法是回家和夫人共饮一杯酒。出国前他没有想过在国外能拿博士学位,凭着对科研的执着,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时间仅用了2年半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是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取得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毕业生。 

    后来该实验室成立公司,由于他的工作刻苦努力,一天,老板请他到办公室谈话,告诉他:“你涨工资了”,在国外,一个博士的年薪约为5万美金,他的工资是3倍的博士的工资,再加车子、在而后的日子里,每次都是老板主动给他加工资、由于工作的努力,后任该中心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他在主持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期间,在国际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个人持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加上每年5千万美金科研经费、日子过得很舒坦。 

    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公司。老板不断地主动给他加薪,科研经费充沛,活的很滋润。公司开始着手产业化时,公司给他的定位是研发,不让他参与产业化,他却跃跃欲试,国内朋友提醒他:你有技术干吗不回国?2000年他回国看了一下,全国到处都在轰轰烈烈搞经济,对太阳能也很重视,感觉回来有用武之地,回到国外后开始写可行性报告,语言是没有国境边界的,通过学习英语提高了中文写作水平,全国从北到南走了一遍,觉得无锡的投资创业环境最好,当地的政府说我们就需要科学家当老总,其他地方科学家只能当副总,他自己也认为只能当副总,在无锡市政府做可行性报告讲了三个小时,与会者都说项目好,但说到投资问题就没有人投了,但政府领导说施博士是个人才,谁放走了谁负责,小天鹅、山禾集团等知名企业等在政府的压力下硬是融资600万美元,于是他于20015月举家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公司。 

    他回国后我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是在200211月,那时中科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2002年年会暨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本人有幸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参观了无锡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第一个参观的单位就是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施正荣博士在公司门口迎接我们,老友相逢,分外欣喜,我说:“怎么是你在这里啊?”他说:“我回国后就在这里创业园”。我们参观了施正荣博士的公司,当时他们的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天时地理人和,无锡尚德发展过程,和国内其他企业一样,让他真正感受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的甜酸苦辣,对什么是水到渠成、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等词汇的理解更加入木三分。刚开始时,半年内设备没有到,640万都买了设备,没有产出,一起回来的嫡系都一个个离开了,027月终于所有设备到了,开始安装设备、调试机器,遇到了许多艰难困苦和阻碍,不少人要搬走公司的设备抵债。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第一台设备在众人的怀疑声中顺利生产出第一片产品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别人信任的眼神。公司的形势逐步看好,他们生产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转换能力高,使用寿命长,易于加工,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价格比国外产品便宜<span>5</span>%。当大把大把的订单象雪片一样从海外飘来时,尚德公司开始看到了走向成功的希望。参观期间我提出了希望他有机会到所里来走走,施正荣博士表示有机会一定去。 

    我再次遇到他的时候,是在2006年4月21日应邀来所给研究生做报告时,此时,他已经成为国内首富,身价百亿,他的公司跻身世界光伏产业制造前十强,他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国内的媒体、网页已经铺天盖地地宣传报导他的情况,题目都是一个:你是一个做学问的博士生,怎样成为国内首富的?他在为我所目前已经扩展到450人规模的正在成长为优秀人才的研究生们做报告时谈到了他的体会。 

    他认为: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成功与否,1、创业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无锡市政府支持帮助了他。2、是要有市场意识,跟踪国际最新技术,把握机遇,最短时间产生回报。当时公司的产品在半年全内全部卖光,要扩线没有钱买生产设备,生产线国产化。改工艺、研究成果尽快化为生产力、资金与技术怎样结合产生最大效益?选择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市场需求量大的,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最高的。3、降低成本。回国选择无锡成本低,上海高。充分利用中国的地理优势、成本低、搞半自动化,试验在生产线上做、能提高效率,澳洲工艺上走通、大规模上优化、产业的研究与实验室研究是完全不同的,4、是人才,聘请了行业尖端的人才,有5个海归,4个教授级的人才。02年开拓产品、04年形势大好、今年40—50亿、明年100亿、三年后就看谁拥有最便宜的硅、最优秀的人才。 

    自己作为人才被伯乐发现,做学问的人谦逊很重要、平和的心态、就会有更多的被选择的可能、要为人才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培养成就感、人要平等、他不愿意人家叫施总、叫施博士、国外导师不在学生论文上署名、人的心态有多平和、有多宽广、你就能获取更大的资助、支持,竞争者也能合作,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 

    在谈到成功的诀窍时,他说道: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务实,研究生不能浮躁,每件事都要做细做透,地上有脏,不要光去擦表面,还要用刀刮一下,学一样东西不能只学一个方向的知识,还要扩展一下。 

    对财富的认识,在追求事业的进程中得到创造了财富,财富来自社会,回归社会,要有不断否定自己的勇气。当自己的股份稀释到普通股民一样时,这个企业就会飞黄腾达。成为国内首富后,他自己买的房子的贷款还没有还清。为了回赠他父母,他给家乡父母住的二层农家楼房的屋顶上铺满了太阳能硅片,住房两侧竖了两根铁柱子,上面布满了太阳能硅片,从此父母的用电、照明、淋浴、做饭菜、空调的能源不用愁了。在澳大利亚的居民发电用不完的还可以卖给国家。 

    施正荣博士说:“是金子就会发亮、物有所值、老板要用你就会付出、搞管理的也得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回顾自己从事出国留学管理几十年了,没有科研背景,不像研究生导师,当他们年迈时,可以为自己桃李遍天下而欣慰。我经办的出国人员有好几百人,我的一个失误,使得从我手里经办的一个出国人员成为了国内首富成为可能,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惊喜。出国留学人员很多在国外工作很有成就,回国的很多人成为了《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外资公司的总代理等,主要都是和他们的导师的培养及他们本身在国外的拼搏分不开的,是他们的骄傲、是导师的骄傲,也给我们从事出国留学管理者的一种欣慰,也能算出国留学派遣的一份成效吧?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人才问题,优秀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一流研究所的标志是什么?研究所的企业要不要做大?怎样才能做大?我们研究所的联营企业为什么不能出国内首富?研究所的留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到企业去才能成为国内首富?施正荣博士说得好,我们是外资企业,我们觉得国有企业的工会,支部的方式都是很好的,就是机制不好,没有老板,因为老板必须要对整个企业负责,国有企业的老总做不好可以换人。我们正在学习国企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方法。有人说,一个学校是不是一流的学校,就看他的毕业生的第一个月的工资水平;一个单位是不是国际一流的单位,就看他在国际上的地位、国际同行的认同度,如果单位每年的成果都能获得国际上的大奖,甚至国际大奖主要的评委都是该校毕业的学生(如上海音乐学院),那么他一定是国际一流的单位。 

    从施正荣博士成才的道路,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的留学政策的成效,看到研究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方向和道路,我们必须加快研究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改革,确保知识创新三期取得科研人才双丰收。 

    我不敢想象,下一次我再遇到他时,他是国际上的第几富?他为我国的环保型能源做贡献的路能走多远?他的头颈上的光环有多少?愿他能为我国的能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所87届博士生顾敏成为首位华裔澳大利亚两院院士 

    我曾经跟顾敏博士在一个办公室待过,当时的二室,谭维翰当室主任,顾敏是他的学生。后来顾敏博士到国外合作交流。听王桂英研究员原来所在课题组的人说,顾敏现在已经是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了。并传来了从上海交大的新闻网上找到的“77级校友顾敏成为首位华裔澳大利亚两院院士”的信息。 

    近日,从澳大利亚传来喜讯,我所出国留学人员顾敏继2006年10月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后,今年3月,又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成为首位华裔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的科学家。 

    顾敏院士1982~1984年考入我所光学专业硕士,师从谭维翰教授,1984年~1987年攻读博士学位,导师邓锡铭。同年获光学博士学位,后赴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后并开展科学研究;1995年进入维多利亚科技大学,他在那里成为光电子学首席教授;1998年,年仅38岁的他成为维多利亚科技大学光学技术研究实验室主任。其后,顾敏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大展身手,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 

    顾敏院士出国后,一直与我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93年8月26~30日他参加了我所在院教育局支持资助下在上海天马大酒店召开的“'93青年学者激光学术讨论会”和“世界光学大会”。1994年5月31日时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光学系研究员的他被我所聘为客座研究员(教授)。1995年1月顾敏教授获中科院王宽诚科研奖资助来我所合作研究1年。是年,同时获上海分院高级理论研讨班资助,由我所在苏州西山举办了由顾敏教授主讲的“四维共焦扫描成像的研究”高级理论研讨班。多年来,顾敏院士一直和我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密切的合作研究,目前他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光纤通讯和生物光子学。 

     

    朱所长: 

    你好,今天应你的邀请顾敏院士来我所,中午吃饭的时候你看到我又来蹭饭了。上次施正荣来所的时候,你请我一起参加接见,并一起用餐。这次是我听说顾敏要来所,为了专门和他碰个头。十点钟我准时到小花园的时候,顾敏院士已经到了,正在和李儒新副所长谈话,我进去,顾敏院士赶忙站了起来,和我握手,48岁的他思路敏捷,他说,刘健是光机所最熟悉我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把我们三个学生人从国外救回来的故事。 

    86年顾敏和林卫平、李庆熊三名学生获 ICTP资助到意大利短期培训,由于对意大利文的不熟悉,到快要到期回来的时候,才发现本次出国对方只资助三分之二的经费,出国前误认为是全额资助的,出国后的住宿、用餐均由对方统一安排的,因此回国的钱没有了。电传回来要求紧急救助,我立即打报告给院里作为特殊情况,将院里的其他项目的外汇额度和经费转拨给我所,我到上海南京路外滩电报局,电传电汇外汇给他们,当时还不知道该汇到哪个银行,只知道所在的城市,后来他们通过当地的培训机构帮他们联系到了汇款的银行,才得以回来,否则,他们将自费坐火车7天7夜从西伯利亚绕道回国,他们还没有棉衣。在当时如果回不来那是一件政治事件。 

    而后,我起草向院里申请举办了93年中科院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顾敏得到会议的资助参加了会议及世界光学大会,我又帮他向院里申请了王宽诚科研基金一年7500美金和18000元人民币回所和王桂英教授合作研究,我又向上海分院教育处硬讨了3000元,请他在苏州西山举办了高级理论研讨班,照片和材料都在所的文书档案里。也曾经跟他在一个办公室待过(当时的二室,谭维翰当室主任,顾敏是他的学生),由于跟他比较熟悉,想见个面,应此,来蹭个饭,特此说明一下,不好意思。 

     

    中科院教育局留派处从90年开始举办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派遣管理工作研究会,每年一次,后来改为2年一次,2007年为最后一次。从第一次研究会开始,几乎每次开会我都要投稿,90年首次会议我的投稿是《上海光机所出国留学派遣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初探》,这是这次会议最重头的文章,将现代管理技术运用于出国留学派遣管理,院里非常重视,并建议让我承担出国留学派遣管理的绩效考核课题,由院里出研究经费。本人考虑因所里本身工作量较大而没有接受。每次开会回来我都要写会议汇报,向所领导汇报会议精神,并结合本所出国留派工作的实际,提出本所工作方案。并将汇报传给同去开会的分院各所的同行,便于他们向他们的所领导汇报。因本人从事出国留学派遣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熟悉,发表文章较多,本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派遣管理工作研究会华东分会的理事长。 

    时任副院长的白春礼在一次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派遣管理工作研究会上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引进,后院留学派遣处改为人才与留学派遣处,后来的出国留学主要是自费留学。目前我所的所领导多数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研究室主任75%是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的回归,对我所的国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他们带回了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对我所的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 

    当前,上海光机所在现任所领导的带领下,各项工作正在蒸蒸日上。我所在知识创新评估中多次名列前茅,先后出了8位院士,4位杰青,1位百千万优秀人才,25位入选者,青年拔尖1位,90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们中的多数人有着出国留学的经历。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上海光机所也将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将会出现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一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宏大的科技队伍,“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