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截至2022年11月,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62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9位、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1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人;4个项目入选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1人、中国科学院产研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5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56人、6人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
近年来,上海光机所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先后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聚焦于激光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建成江苏省激光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装备及工艺、激光检测仪器等研发中心,入选科技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 单,...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简报
(第四百二十七期)
2023年9月28日
上海光机所在3D打印激光照明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红外光学材料研究中心在增材制造(3D打印)激光照明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工作通过数字光处理打印技术(DLP)实现了3D打印用于激光照明的高密度铈活化镥铝石榴石(LuAG:Ce)陶瓷,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激光照明透明陶瓷,突破了传统陶瓷成型工艺的限制,相关研究成果以“3D Printing of LuAG:Ce Transparent Ceramics for Laser-driven Lighting”为题发表于Ceramics International。
激光照明系统能够在非常高的功率密度下实现高输出效率(100-1000 倍于发光二极管),这使得激光驱动的照明系统能够为未来的固态照明提供优势,例如高亮度、紧凑尺寸和定向照明。然而,传统制备工艺只能制造简单几何形状的方法,无法满足具有复杂光学结构的激光驱动固态照明器件的需求。三维打印技术可实现快速无模制造,所有组件均可进行数字化设计,为发光透明陶瓷制造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可能性。
图 1 (a) DLP 三维打印透明陶瓷坯体示意图;打印的 LuAG:Ce 陶瓷坯体照片:(b) 蜂窝、(c) 最小表面、(d) 超半球和 (e) 不同尺寸的超半球。(f) 3D 打印 LTC 的烧结过程示意图;(g) 激光照明装置;(h) 日光下放置在 "SIOM "字母上的抛光后 3D 打印 LTC;(i) 透光率光谱;(j) 封装在 LD 照明芯片中的烧结超半球 3D 打印 LTC。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 DLP 的光固化陶瓷墨水,用于制造具有高印刷分辨率的激光驱动照明铈活化镥铝石榴石(LuAG:Ce)发光透明陶瓷组件。用于 DLP 印刷的墨水具有高达 50 vol% 的固含量和优异的剪切稀化性能。在 DLP 墨水中引入了发光染料,以减少陶瓷粉末对紫外线的散射所产生的过量固化宽度效应。利用 DLP 三维打印方法制造出了具有可定制的厘米级复杂三维几何形状的 LuAG:Ce 陶瓷坯体。经过烧结工艺后,3D 打印陶瓷组件的相对密度达到 96.4%,并显示出卓越的透光率(约 40%)。激光激发实验证实,三维打印的 LuAG:Ce透明陶瓷具有很高的激光通量阈值(19.22 W mm-2),这与其表面独特的微通道结构有关。实验表明,具有自由几何结构设计和高激光通量阈值的 LuAG:Ce LTCs 三维打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大功率激光驱动照明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图 2 (a) 测试固化厚度和固化宽度的实验示意图;(b) 陶瓷粉末的 SEM 图像和粒度分布(插图)(c)固含量为 50 Vol.% 的可打印陶瓷的流变行为;(d) 不同浓度甲基橙油墨的固化深度与紫外线辐射剂量的关系;(e) 不同浓度甲基橙油墨的固化宽度与紫外线辐射剂量的关系,下面的照片对应的是不同浓度甲基橙油墨的固化情况;(f) 三维打印绿色体层结构。
图3 (a) 印刷体在 100 °C 下干燥、(b) 1200 °C 下预烧结、(c) 1800 °C 下真空烧结和(d) 真空烧结后横截面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e) 经过抛光和元素图谱绘制后的热蚀刻透明陶瓷表面。
图4 LuAG:Ce陶瓷的激光照明性能和封装应用。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