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国科学院  |  数字认证(OA)   |  ARP  |  English  |  邮箱

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赴河南开展两周玉器制作工艺科学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25【字体:

  35-14日,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携带超景深数码显微系统、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设备赴河南郑州,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院所藏两周典型玉器的制作工艺和原料开展多方法综合科学分析。 

  经过研究分析,科研团队获取了鹿邑太清宫长子口西周早期墓地、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墓地、淅川徐家岭战国早期墓地和淅川新蔡葛岭楚墓出土玉器的原料属性、成分特点及制作微痕等科学信息。期间,新郑博物馆也选取了新郑唐户西周早期墓地出土的部分精美玉器进行制作微痕和材料属性分析。这批两周玉器的器形丰富,有璧、璜、珩、环、柄形器、戈、镞、刀、带钩、人物以及动物形饰。纹饰多样,有谷纹、卷云纹、龙纹、凤纹、蟠虺纹、蟠螭纹等,造型生动。从玉器微痕分析来看,使用了片切割、管钻、双面钻、单面钻、阴刻、减地、浅浮雕、镂空等加工工艺,雕刻技法十分精湛。 

  测试分析过程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胡永庆研究员对玉器加工工艺的测试分析细节进行了现场指导,并与中心科研人员就玉器的制作工艺和加工工具进行详细探讨。为进一步了解这批两周玉器的制作工艺、加工工具及其与墓主人身份等级的关系,科研人员对这批玉器的制作原料进行了物相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玉器是由透闪石玉制作而成,在当时亦属于高等级贵重物品,少量玉器原料为蛇纹石、绿松石、绢()云母和石英等。此外,为弥补现场分析的不足,科研人员对部分典型玉器样品的加工微痕进行了硅胶复模实验,以便后期实验室深入分析研究。 

  该次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古代玉器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挖掘珍贵文化遗产的科学与艺术价值,传承古代传统的工匠精神。 (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供稿) 

  图为河南出土两周典型玉器及钻孔、雕刻、片切割和打磨工艺微痕 

  图为玉器雕刻和钻孔微痕测量及测试分析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