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国科学院  |  数字认证(OA)   |  ARP  |  English  |  邮箱

2014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06【字体:

(一)基本情况介绍

  单位全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所    长:李儒新 研究员 

  党委书记:邵建达 研究员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021-69918000 

  传    真:021-69918800 

  电子信箱:siom@mail.shcnc.ac.cn 

  网    址:http://www.siom.cas.cn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1964年1月,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开始筹建;5月起,研究技术人员从长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北京(中科院电子所)两地连同设备器材一起陆续迁往上海嘉定,联合上海市轻工业局长江光学仪器厂、上海市仪表局竞明仪器厂组成了最早的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械研究所上海分所。1964年5月建所后,上海光机所几度易名。1970年10月,定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空间激光与时频技术、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 

  上海光机所发展定位:以满足国家需求、先进制造与未来能源战略需求为着力点,夯实强激光科学技术、信息光学科学技术、光学与激光材料科学技术等三大优势学科基础,挑战国际激光科学、技术与工程前沿,实现从‘相对单纯的激光技术研发’向‘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创新转变。在先进激光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新型光场的创立及其前沿应用开拓等领域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上海光机所不断优化“创新2020”战略实施以来确立的“一三五”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完整的先进激光创新链,持续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要工程型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任务的实施,在聚变点火级激光驱动器关键技术与系统、空间激光及时频信息技术重大应用、极端强场超快科学重要前沿与应用开拓等三大战略核心方向取得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时,聚焦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先进激光制造、相干激光成像与探测、超高速率激光通信、新型光学材料、微纳光学与器件、光电子技术及应用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研发进展,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 

  2014年,上海光机所通过专题会议等各种形式,组织全所科研管理骨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批示和白春礼院长讲话,认真领会《“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精神,并把“率先行动”贯彻落实与研究所“一三五”工作推进有机结合。不断凝练聚焦科技目标,调整优化科研布局,初步形成《上海光机所“率先行动”计划方案》。积极参与各渠道“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上海光机所现设8个实验室,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中物院”联合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八个实验室分别为: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发中心。2010年起,与韩国原子能研究所共建“中韩高能量密度激光物理联合研究中心”。2012年起,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上海光机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2013年起,与日本理化研究所共建“中日SIOM-RIKEN联合实验室”。 

  上海光机所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为数不多的“神光”系列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超短超强激光系统、激光原子冷却装置、空间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平台等,并具有各种新型、高性能激光器件、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研制平台,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科研进展情况

  截至2014年底,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883人。其中科技人员508人、科技支撑人员27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25人。 

  共有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新增2人);中国科学院入选者25人(新增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新增1人)。 

  上海光机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89人(其中硕士生251人、博士生238人)、在站博士后12人。 

  2014年,上海光机所共有在研项目447项(包括新增项目146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2项(新增3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17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56项(新增28项);主持(或承担)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42项(新增1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新增2项)、国家基金创新群体1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6项,承担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3(新增1项),参加科技部重大仪器研制项目5项(新增2项),承担院仪器研制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上海市科研项目42项(新增15项)。 

  2014年,上海光机所科研工作按照“一三五”战略规划的部署,取得系列新进展新突破。在“突破一”聚变点火方面,2014年底,驱动器升级装置建设全面完成,转入试运行,开展性能达标调试,核心评价指标方面均达到或接近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水平;驱动器新构型技术验证进入全链路集成阶段;光学元器件相关研究工作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任务,转入中试验证。在“突破二”空间激光方面,作为我国空间全固态激光器目前唯一承研单位,2014年累计交付9套初样电性件、5套初样鉴定件、1套正样产品、1套模样,无不合格产品。航天、航空等重点型号的分系统、单机研制工作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重点型号项目立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突破三”强场科学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对比度多级啁啾脉冲放大器(CPA)和终端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器(OPCPA)相结合的混合放大总体创新技术路线,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输出激光脉冲峰值功率突破1拍瓦大关,这是同期国际上基于OPCPA放大输出的最高峰值功率;同时,还研制成功5拍瓦高增益大能量CPA放大器,上述两项成果均处于当前国际领先水平。相对论强激光的角动量效应研究结果被《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杂志在Research Highlights专栏专题报道。 

  “高功率连续波单模全光纤激光器”获得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所共申请专利264项(其中:发明专利237项),获授权专利122项(其中:发明专利101项)。全所共发表论文共604篇,其中SCI论文375篇。 

  院地合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上海光机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发展迅速,已正式建成激光装备、激光检测、激光显示、全固态激光器4个研发中心,并启动精密生物检测研发中心、无人机研发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已有部分成果开始进行转移转化。2014年,研究院新孵化培育5家产业化公司,目前总共培育出15家高科技公司,形成年产值达亿元。研究院3万平米研发大楼完成建设。上海光机所控(参)股公司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获批多个产业化项目。 

  国际合作及其成效方面:中以合作项目(NLF System)进展顺利,2014年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科技部在2014年12月29日修订版《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草案)》已经将“中以高功率激光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纳入两国政府间合作声明。与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展顺利。2014年,我所相继成功主办“第一届国际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成丝国际会议”、“第十三届多光子过程国际会议”等6个较大规模国际学术会议。2位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来所开展科技合作。李儒新研究员当选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士(Fellow)。 

  上海光机所主办了《中国激光》、《光学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Chinese Optics Letters(COL)、Photonics Research(PR)、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PL)6本光学学术期刊。 

  挂靠上海光机所的相关专业学会有: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中国硅酸盐协会特种玻璃分会等。 


  中国科学院2014大事记

  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与产业化:

  1.21 继2012年底由上海光机所方祖捷研究员、瞿荣辉研究员、蔡海文研究员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秦关根教授合作编著的新书《Fundamentals of Optical Fiber Sensors》由美国Wiley出版社出版以后,中文版的《光纤传感器基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光纤传感器基础》是一本系统地论述光纤传感技术基础,并反映该领域近年来新进展的教科书和工具书。 

  3.24 上海光机所为大型激光装置研制的240毫米口径旋光玻璃取得重要进展并实现小批量交付。首批交付的研制产品厚度为24毫米,实现全口径范围内无条纹、无气泡,透过波前畸变均优于λ/10(632.8nm),光学均匀性优于2×10-6。旋光玻璃光隔离器广泛应用于激光器及高功率激光装置中,可以有效防止系统中的反射光对光学元器件的破坏,是激光装置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此高品质240mm口径旋光玻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上海光机所全面掌握高品质超大口径旋光玻璃的生产工艺,为今后中国高功率激光系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4.27《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杂志,在News & Views专栏中,专题报道上海光机所首次利用硫系薄膜实现高分辨率的灰度图形光刻[Nature Photonics 8, 352 (2014)]。上述研究成果的全文发表于2014年3月10日出版的《光学快讯》[Optics Express 22, 5, 4973-4984 (2014)]。该研究通过激光直写硫系相变材料形成表面浮雕结构,为复杂灰度图案的制备提供新的解决办法,这与当前的曝光成像技术,电子束光刻,聚焦离子束光刻技术不同,是一种新颖简单又低成本的制造工艺。凸起的浮雕结构展示的光学性能在高分辨率的微纳图像存储,微艺术品加工和灰度掩膜制备等许多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4.8 上海光机所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俄国俄罗斯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美国俄亥俄大学合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Rev.Lett.《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Radiation-reaction trapping of electrons in extreme laser fields”,[Phys.Rev.Lett. 112, 1450032014]报道了超强激光在等离子体中对电子的捕获,其物理机制辐射反作用是强激光等离子体中一种重要的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该项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正如《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指出的:“文章确认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一种非常清晰的辐射反作用效应。这是物理学上很基础性的一项工作。文中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可能打开产生超亮伽玛射线源的道路。” 

  5.4 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对馆藏宝玉石珠饰、玻璃进行原位无损科技分析取得重要发现。发现一批汉代的珍贵宝石珠饰,这些珠饰主要由绿柱石族矿物(如海蓝宝石、金绿宝石和透绿宝石)、铁铝榴石(红色石榴子石)矿物以及石英族矿物(包括紫水晶、黄水晶、玉髓)制作而成。结合合浦和其他地区出土的其他相关文物的研究结果,认为所分析的这批大部分宝石珠饰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南亚或东南亚传入合浦的舶来品。研究结果为探讨早期中国南方与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提供有益的信息。 

  6.10 上海光机所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 Rev. Lett.《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Light Fan Driven by a Relativistic Laser Pulse[Phys.Rev.Lett.112, 2350012014]提出利用相对论强激光照射特殊设计的结构靶(光扇)来研究角动量效应。研究发现,结构靶(光扇)在强激光的照射下高速旋转,同时反射具有角动量的相对论拉盖尔-高斯光。该项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审稿人指出这是第一次研究相对论激光的角动量效应,文中提出的高角动量密度物理可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潜在应用。 

   6.24 上海光机所利用提拉法生长出的高品质Ce:YAG闪烁晶体开展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系统核心器件——闪烁体研制工作,成功制备出尺寸为φ30mm,厚度为30-45μm的高品质闪烁晶体元件,并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合作,研制基于超薄Ce:YAG闪烁晶体的高分辨X光探测器,实现X光辐照条件下高分辨成像。经与此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生产的同类晶体对比,上海光机所研制的Ce:YAG闪烁晶体图像边沿锐度较高,图像对比度好,成像分辨率高,图像质量更好。 

  7.10 上海光机所超低反射电磁屏蔽窗口的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供样检测,并实现小批量量产能力。制备的窗口元件可见区平均透过率大于90%,明视觉反射率低于0.4%,面电阻低于10欧姆,理论电磁屏蔽能力优于24dB,经用户确认,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对可见光波段电磁辐射实现高效透过,同时屏蔽更长的波段电磁辐射的超低反射电磁屏蔽窗口是航天航空领域特种显示系统的关键部件。 

  7.28 上海光机所提出一种镱-拉曼集成的光纤放大器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拉曼光纤激光器功率提升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在1120nm波长,首次获得580 W的单横模线偏振拉曼光纤激光和1.3 kW的近单模拉曼光纤激光输出。结果发表于Optics Letters《光学快报》和Optics Express《光学快讯》 [Opt. Lett. 39, 1933-1936 (2014); Opt. Express 22, 18483 (2014)]。鉴于目前高功率掺镱光纤激光器均采用主振放大结构,新提出的光纤放大器结构可用于进一步提升拉曼光纤激光的输出功率。初步的数值计算也表明,该技术方法有望在1~2μm范围内任意波长获得千瓦级激光输出。 

  8.17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吉娜博士小组与来自上海光机所的王琛博士成功将一种新的自适应光学的方法和双光子显微镜结合,研制出一种新的自适应光学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通过校正活体小鼠大脑的像差,在视觉皮层的不同深度处均获得了提高数倍的成像分辨率和信号强度,大大改进了成像质量,使得原来在活体鼠脑中不可见或者模糊的细节变得清晰可见,研究人员成功的将该方法应用于老鼠视觉皮层第五层(约500μm)的形貌结构成像和钙离子功能成像。这一新的自适应光学方法,首次使得在活体小鼠深层区域成像中获得近衍射极限的成像分辨率成为现实。该成果以题”Multiplexed aberration measurement for deep tissue imaging in vivo”发表在Nature Methods 《自然·方法》杂志上 (Nature Methods Volume: 11, 1037–1040 (2014))。 

  9.10  Applied Optics《应用光学》杂志在封面报道了上海光机所提出的一种基于结构光投影的双目三维匹配方法[" Optimized stereo matching in binocular 3D measurement system using structured light," Appl. Opt. 53, 6083-6090 (2014)]。该方法首先向目标物体投射多幅时序二元结构图案,两个相机同步采集待测物体的图像,形态学分析判断出条纹图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将立体匹配时找寻同源点的搜索范围缩短到与条纹宽度相仿的宽度,从而避免大量不必要的运算最终实现快速三维匹配。该研究实现了一种小型三维扫描仪,具有测量精度高(实测精度优于0.3mm),成本低,测试速度快,采集到点云数目多,测量效率高,信噪比高等优点。 

  7.9-8.1 由上海光机所承建的神光驱动器升级装置皮秒拍瓦激光系统完成首次物理磨合实验,国内两支相关物理研究团队利用这一实验平台顺利开展皮秒激光打靶物理实验研究工作。物理实验团队对实验数据结果分析表明,升级装置皮秒拍瓦激光系统利用装置前端OPCPA输出脉冲成功地实现了“直通到底”的瞄靶方式,大大简化了原有的模拟光瞄靶过程,提高了打靶精度和效率,装置弹着点精度达到了9μrad(标准偏差)。能够正常开展平面靶、锥靶、球形靶等不同靶型的激光物理实验;能够提供满足要求的能量、脉冲压缩脉宽等激光参数;装置能量输出较为稳定,已完全具备了皮秒及亚皮秒超短脉冲物理实验打靶运行能力。 

  8月 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密切合作,采用高性能便携式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蜻蜓眼玻璃珠成功进行了原位无损检测。确定了这些精美的玻璃珠属于钠钙硅酸盐玻璃体系,采用锑基、锡基化合物作为着色剂/乳浊剂,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特征,与兴盛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不同。 

  9.24-10.7 上海光机所神光驱动器升级装置皮秒拍瓦激光系统完成了单次脉冲信噪比诊断实验。皮秒参数测量子系统获得了拍瓦激光系统输出的两发次大能量数据。压缩前的能量分别为198J、189J,脉冲宽度为0.5ps。实验结果表明,在-30ps位置的噪声小于10-5,在-53ps位置的噪声小于10-6。此前,美国的OMEGA EP、英国的Vulcan、日本的FIREX等大型拍瓦激光系统中还没有得到皮秒范围内的高动态范围信噪比测量数据。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皮秒参数测量子系统,在采用上海交通大学发明的“光纤列阵探测技术”(已获中美两国专利授权)的基础上,并在其团队协作下,进一步解决了单脉冲信噪比诊断过程中的B积分累积、波长匹配、精密耦合、散射效应等诸多因素产生的问题后,将空间上并行的互相关信号转换为时间上的串行信号,方便地实现了数字示波器的采集和处理,最终获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 

  10.15 上海光机所利用相干调制成像(CMI)技术实现大口径激光束波前的在线精密测量,通过片后取样方式,可同时测量光束远场和近场的强度和相位。在以色列的国家激光装置(NLF)上的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近场分辨率为1.5mm,波前测量精度达到十分之一波长,在性能上明显优于Rochester大学在美国的激光驱动器上所采用的技术。该测量技术的出现对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具有直接意义。 

  10月 上海光机所基于在超强超短激光领域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与技术基础,研制10PW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该装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对比度多级啁啾脉冲放大器(CPA)和终端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器(OPCPA)相结合的混合放大总体创新技术路线,2014年10月将输出能力升级到1PW。这是当时国际上基于OPCPA放大器获得的最高激光脉冲能量和最高峰值功率,验证了CPA/OPCPA混合放大器作为10PW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总体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上海光机所10PW超强超短激光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引起国际同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14年被邀请在多个著名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大会报告。 

  10月 在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联合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长安大学、奥林巴斯基(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多家单位,集成XRF、Raman光谱仪、IR光谱仪、超景深3D显微镜、X光透射仪、航拍飞控系统等多种便携式分析设备组成文物出土现场保护和无损分析综合移动实验室,赴陕北石峁古城遗址、统万城遗址考古现场、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对出土的珍贵玉器、陶器、石器、丝织品、彩绘陶俑等进行原位无损分析研究,并对遗址形貌和周边地理环境等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和系统分析。此次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文化交流与传播、古代手工艺技术的发展与交流、古代民族迁移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等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10月 由上海光机所魏劲松研究员撰写的专著“Nonlinear Super-Resolution Nano-Optics and Applications”经过Springer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北京)严格选题和评审,由德国Springer(Berlin Heidelberg)出版社联合科学出版社(北京)在国内外出版。该学术专著是Springer Series in Optical Sciences (施普林格光科学系列)图书之一,同时成功入选2014“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Nonlinear Super-Resolution Nano-Optics and Applications”是作者对15年来在非线性超分辨研究工作的系统论述。该书利用光学非线性效应来分析和论述突破阿贝极限的物理机制和实验方案,以及探索在纳米光刻、纳米数据存储和超分辨光学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11月 上海光机所在光学谐振腔研究首次实现了四边类波导光学谐振腔低温调制光谱及紫外激光输出,成功解析非规则六边形回音壁微腔对低维光场的调制分布。研究结果被材料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高级光学材料》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材料化学》相继报道【Adv. Optical Mater. 2(11),1090-1097,2014;J. Mater. Chem. C, 2014, 2(42),8976-8982】。研究小组利用气相传输冷凝技术成功实现高品质氧化锌和氧化铟单晶微腔结构。氧化锌微腔具有规则四边截面,并实现P型离子Sb的浅掺杂,实验上获取类波导微腔调制光谱及紫外激射,解析激射随温度的变化依赖关系,并首次阐明微腔P型离子掺杂的激活物理本质;另外,基于氧化铟微腔结构截面的非完美对称性,结合差分拟合数值模拟,从实验和理论上详细讨论截面结构对微腔调制光谱的影响,首次解释了其完整的调制光谱物理图像;首次报道了两类微腔对光场展现出独特效的低维调控能力,为该类材料微腔基光电子器件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11.3  上海光机所在色散反射镜研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出可以获得10fs量级脉冲的钛宝石激光谐振腔内用两种啁啾镜对,并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L07组进行合作,开展了色散补偿的实验研究,实现了稳定锁模,获得的宽带光谱可支持最窄7.7fs的脉冲。物理所采用上海光机所提供的啁啾镜对用于掺钛蓝宝石激光谐振腔内的色散补偿实验中,在稳定锁模的情况下,用干涉自相关仪测得脉宽约为10.5fs,输出平均功率达490mW。在基于国产啁啾镜获得的10fs量级的振荡器中,输出功率和效率都是最高的。该两种啁啾镜对的研制成功及应用实验结果,标志着上海光机所实现在高性能色散镜研制方面的技术突破,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11.3 上海光机所采用基于窄线宽拉曼光纤放大器和谐振倍频的技术方案,实现了高功率、运转模式与光谱特性灵活的结构紧凑的钠导星激光器。研究工作以长文形式总结发表于光学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Laser and Photonics Review [Laser Photonics Rev. 8, 889–895 (2014)]。本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作为种子激光器,设计两级拉曼光纤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获得的高功率1178 nm激光再通过一个谐振倍频腔产生589nm激光,波长锁定于钠原子D2a吸收线。研究过程中,发展了高功率拉曼光纤激光器、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放大器、高效率谐振腔倍频等核心关键技术。同一激光装置可以连续波或长脉冲运转。所研制的基于光纤的钠导星激光器,因其运转方式与光谱特性的灵活性,以及光纤激光器高效率、小体积和鲁棒性的优势,是理想的天文用钠导星激光器。 

   11.6  上海光机所利用神光驱动器升级装置第七路开展了升级项目终端光学组件工程性能实验,达到项目3000J三倍频能量输出要求,完成全链路输出性能考核。实验共开展了两轮61发大能量实验,第七路输出的基频激光能量为1000J到7500J的多能量段,激光脉冲宽度为1ns到4.5ns等多类型。对终端光学组件进行了色分离效果、穿孔效率、三倍频转换效率、元件破坏、靶场损耗和剩余光吸收等多项测试。实验过程中,终端光学组件实现~3J/cm2三倍频激光靶面通量达到20发,其中晶体输出最高三倍频能量为5295J(激光发射的基频能量为7331J,脉冲宽度为4.5ns),通量密度达到5.5J/cm2,三倍频激光转换效率到72.2%。同时完成5发~3000J三倍频能量以50°倾角(靶面法线方向)穿800μm直径的孔靶(束匀滑光束穿1000μm直径的孔靶)实验,穿孔效率均达到96%以上,验证了激光系统的光束质量和靶定位瞄准控制性能。    获奖荣誉:   

1.10  中共

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神光II多功能高能激光系统”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神光II多功能高能激光系统(简称“第九路”),于2002年在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共同支持下立项。经联合室研究团队刻苦攻关,第九路的研制挑战多项激光技术物理极限,在集成波导前端分系统、大口径主放大分系统、终端靶场分系统、全程光束调控分系统等多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同行专家鉴定为:“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   1月 上海光机所中

国激光杂志社荣获“先进出版单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由国家新闻出版与广电总局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和奖励国内新闻出版业优秀出版物、出版单位和个人。   6月 科技部公布了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程亚研究员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2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1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并同期公布了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的名单。《中国激光》连续第6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激光》和《光学学报》双双入选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10.24 上海光

机所参股公司上海飞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荣获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二名。   12.15 上海光

机所李儒新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2.19 美国光

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15年度新当选名单发布。本年度全球共有76名科学家当选,其中5位来自中国大陆,上海光机所李儒新入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