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酷热下的蓝绿激光实验团队
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有一支以陈卫标研究员领衔的蓝绿激光研究团队,近十年来,他们持续承担了国家的蓝绿激光预研项目。该类项目任务重、难度大、外场实验环境复杂且持续时间长,要求团队成员具有长期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思想准备。
从2016年8月起,蓝绿激光研究团队开始了频繁而艰难的外场实验之旅。团队成员多次奔赴海南开展外场试验工作,每次实验,时间少则一周,多则月余。他们当中,有的家中有不满周岁的孩子,有的家中母亲病重,有的家中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然而,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假期,一旦试验计划排定,出发的命令下达,家里的任何困难都被暂时放下,团队成员迅速集结,准时奔赴试验一线,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作为蓝绿激光团队的骨干成员,周田华、贺岩、胡谷雨、陆婷婷、刘丹、杨中国等党员同志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更是在试验一线和后方发挥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整个外场试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总是需要大家进行烈日下的露天及海上作业。团队成员在海南炙热的阳光下进行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作,往往几分钟之后就汗如雨下。等到试验设备安装到位、状态调试正常,身上的衣服早已浑身湿透。晒黑、晒伤对于大家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由于外场试验条件的特殊性,共产党员周田华同志担负了蓝绿激光试验下位终端的操作任务。多少个晨昏,周田华同志守在实验终端的屏幕前,认真仔细的进行着各项操作,为了保证试验中每一次的信息传输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他把自己的睡眠时间不断压缩,曾经连续五天每天只睡三个多小时。在他的努力下,下位终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
贺岩和胡善江是蓝绿激光团队里的“老”同志,外场实验经验非常丰富,在他们的带领下,施君杰、邓宇欣、姜正阳和胡思奇等几个80后、90后新成员快速成长,已成为团队中能独当一面的“老手”。试验过程中,飞机上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拥挤、颠簸、方便不方便,非密闭机舱在5000米的高空,空气稀薄,机舱内温度下降到0度左右。贺岩、施君杰、胡谷雨和胡思奇等试验操作人员裹上军大衣,戴上氧气面罩,克服低温、低气压、晕机等不利因素,坚守岗位。每次上飞机都控制饮食,“吐了再干,干了再吐”,反反复复,坚持按照试验大纲要求规范操作,确保每个架次的实验按计划进行,获得有效而高质量的试验数据。
陆婷婷和马剑是整个外场试验团队中仅有的两名女性成员。她们的孩子都还不满三岁,正是最依恋母亲的年纪。但是为了确保外场试验的顺利进行,她们将孩子留给家人照顾,和大家一起来到海南试验外场,照样顶着烈日开展工作,同样在温度近40度的机舱内参与设备安装调试,同样凌晨四点进场做准备工作,为上、下位终端的核心光源保驾护航,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在完成试验设备的安装、调试与保障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起了整个外场试验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在长达一年的外场试验过程中,陈卫标副所长自始至终关注着试验的进展和突破,对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关怀,并多次亲赴海南对试验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所领导和科研处领导的关怀下,在蓝绿激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蓝绿激光外场试验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保障。 (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发中心 陆婷婷供稿)
图1 机舱内设备安装现场
图2 边吸氧边操作
图3 迎接飞行归来
附件列表: |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