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团队的一员”
“谦和、敬业、有想法”是大家对于春雷较为统一的评价,,而于春雷本人在采访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我只是团队的一员。”
【自知,善思,成就科研奋进之路】
2003年,于春雷考研走进了上海光机所的大门,师从姜中宏院士。在张军杰研究员的具体指导下,于春雷2005年直博,2008年顺利毕业。和大多数光机所“土著”一样,为了保持研究工作的延续完整,他选择了留所工作。
于春雷有着科研人员惯有的腼腆,他谦虚的说他并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在科研工作中,他却擅长于抓住每一个新事物研究一番,欣喜于每一个难题的解决,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当于春雷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他常常惊叹于工人师傅的精湛技艺,当从师傅们身上学到一些巧妙的工艺解决了技术难题时,他内心则欣喜无比。也许正是这种擅长与不擅长之间产生的对自身的认定,引领着他走上了这条科研之路。而对科研工作持久的激情,更为这个青年人的科研之路撑起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留所后的第一年,于春雷就申请到一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银和铈离子掺杂RPL磷酸盐玻璃光纤剂量材料的研制。这种材料是一种辐射光致发光玻璃(RPL),被用来探测电离辐射剂量。和传统的热释光计量计(TLD)相比,RPL具有灵敏度高、能量依赖性小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在2007年,欧盟就提出将RPL玻璃计量计作为电离辐射剂量探测的标准方法。而在当时,国内对于RPL的研究还是零,更是缺乏相关的国家标准,即便是早年有人试图开展对这种材料的研究,但由于前剂量一直居高不下,而一度停滞。到目前为止,该材料的国内市场供应仍被一家日本公司独占。
从2010年到2012年,于春雷带领一名博士生对掺银磷酸盐玻璃计量材料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对玻璃组成及制备工艺的优化,两年中,收获颇丰。RPL的前剂量达到了微格瑞量级,这一量级已经和日本公司达到了同一水平。从无到有,这对国内RPL材料研究来说是零的突破。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就取得重要意义的科研突破,这极大的鼓舞了于春雷的信心。然而,之前从未开展起来的RPL研究现状,使得目前国内仍然没有相关的测试仪器,这给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因此,未来对读出系统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于春雷说,希望这种从材料到设备的全面挖掘,能够使得RPL材料用于射线辐射剂量探测的研究在上海光机所早日达到应用水平。
【随和,尽责,当好优秀团队参谋】
在工作上,于春雷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多面手,由于他尽职尽责的严谨态度,单元中心交给了他相对繁重的任务。工作之初,除了负责基金项目RPL的研究,于春雷还要参与许多激光钕玻璃方面的工作。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是单元中心自成立以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从70年代至今,先后研制成功三代激光玻璃,为完成国家有关重大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我所成为目前中国唯一、世界第三个能够批量制造大尺寸高质量激光玻璃的专业研究和生产机构。近年来,钕玻璃连熔生产线也初步建成并试运行,获得了较理想的实验结果。然而面对激烈的科研竞争环境,单元中心领导团队充分意识到:此刻的单元中心,在优质的完成现有任务的同时,必须要开拓新的、更有市场前景的研发方向。于春雷说:“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科研竞争中再次占领制高点。”
在这场开辟新领域的战斗中,于春雷所在研发小组作为实验室的先遣部队开始了探索的征程,而他则被大伙儿认定为团队的“参谋”。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实验室最终选定高亮度超大模场光纤作为新的科研方向。高亮度超大模场光纤是高亮度光纤激光器的核心技术,该激光器可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医疗等领域。目前,国际上高亮度棒状光纤的最大模场直径已达到100微米量级,而受限于现有制造设备和工艺水平,国内尚无制备这种光纤的能力。为了能够获得百微米芯径的棒状光纤,突破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也为了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实现激光材料的跨越式发展,实验室决定自主集成一整套高亮度超大模场棒状光纤的制备系统,开展高亮度大模场光纤的研究工作。
于春雷的工作重点也随着实验室新的发展战略转移到光纤的研究上来,他的工作越发的繁重了。于春雷常常参与实验室的重要讨论,出谋划策,夜以继日的撰写项目材料,同时,他又关注着实验进展的点滴,为每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倾注心血。
听到大家对他“参谋”的评价,于春雷笑了:“年轻人哪有那么多事情是凭一个人就能做成的啊,也许等我老了,倒还有些闪光点可以提提。我顶多算是一个召集人吧。陈丹平、王孟、冯素雅、周秦岭、李科峰、张磊等在职人员,以及王世凯、李志兰、刘双等参与课题的各位研究生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团队。大家在一起,氛围轻松,干劲十足,因此,我身在其中,也享乐其中。”除了内心的那一股激情,也许还有环境赋予的轻松心态,才让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也让他所在的研发小组,在新开辟的战场上,初获佳绩。
由于是光纤是新的科研方向,相关装置设备并不齐全,研发小组却在尚无MCVD预制棒沉积装置的局面下,采用其他工艺条件,初步制备了Yb3+掺杂石英玻璃PCF,并且获得了激光输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个突破让我们每位成员都大受鼓舞,”于春雷欣慰的说道,“我们觉得自己还是能做出些新东西来的!”。目前,研发小组正在进行光纤结构方面的优化拉制研究,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所里的重点支持下,下一步,课题组将重点攻克稀土掺杂石英光纤芯棒的制备工作,为高亮度超大模场光纤的制备奠定基础。基于我所对于光纤生产的需求现状,对于未来,于春雷信心满满,他希望,石英光纤的研究,能在两年内达到国内同等水平,在四五年后,能够成为国内领先。
【老师,师兄,一声榜样定位角色】
工作后,于春雷一直协助导师带研究生,2011年,于春雷就已经具有硕士生导师的资格。然而,实验室的学生们都还是一直亲切的称他“于师兄”。已经成家的于春雷,由于夫妻相隔两地,所以除了在实验室,业余的很多时间他常常和学生们在一起,还经常活跃在乒乓球场。对于这声“师兄”,于春雷反而流露出几分自豪。“三人行,必有我师。说起来是学生,其实有些时候,是我在向他们学习。”
在实验室的具体事务上,于春雷也常常挑起重担。谈到他,年轻的同事们说:“替他人着想是于春雷的常态,实验室的工作中,他常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在我们心里,他称得上是一个榜样”。这里的“榜样”不再是往日那个英雄般遥不可及的楷模,而是那个默默奋斗、苦心致研、谦和有礼的身边人。
科研战线上,各种榜样也许就你的身边。而于春雷也正耕耘在这个被他认为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科研一线岗位上,却因尽职尽责、踏实进取,悄悄的成为同事们心里的“榜样”。(沈力采编)
附件列表: |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