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需要有归属感和明确的指引目标——访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程亚
人物档案:
现任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8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8至2000年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0至2001年国内某知名高科技产业公司,高级工程师;2001至2006年先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激光技术实验室和美国密苏里-劳拉大学机械系从事合作访问研究;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程亚在博士毕业后,曾留所工作过两年,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而后进入一家高技术产业公司进行技术产品的开发,从此他走上既搞基础理论研究又做技术应用开发两者并重的道路,这在许多科研人员中是不多见的或者说是一直追求的。
他是如何在国外学到人家的长处并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又是什么让他在国外走一遭之后回到自己曾经求学、工作的地方?
“国外有很好的研究条件,但是出去的时候就想总有一天会回来”
2001年底的偶然机会他来到日本,在这里他涉及了激光应用中一个全新的领域,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在“飞秒激光在光敏玻璃内部进行三维微纳结构制备、操控与集成”领域做出了重要工作。
程亚在国际上有多项科研专利,近年来他在国际上先后提出通过在聚焦物镜上方放置单狭缝改变聚焦焦斑纵向分布,实现横截面为圆形的微通道的飞秒激光加工;在玻璃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制备出微光学元件并实现光的直角转折,为构筑微小光回路和微光子器件提供可能;并实现横向发光的微流体染料激光器,可被用于生物芯片中的激发光源。
2006年归国后,程亚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上海光机所他主要开展飞秒激光物理及其在微纳米科学以及生命科学中的基础与应用交叉研究,该研究方向是当前超快光学与光电子学领域的前沿,并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程亚的很多研究论文都被SCI收录,并在Phys. Rev. Lett., Opt. Lett.等著名专业期刊发表上。近年来,他经常被邀请参加出席飞秒激光物理与激光微加工领域的国际会议,并发表邀请报告多篇,诸多工作被美国、欧洲和日本著名科研机构(如法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的研究小组重点引用。
他在国外科研做的很成功,研究条件也不错,最后是什么让他决定回国发展呢?“在国外做科研,始终是在为外国打工,不是为自己的国家做科研,没有归属感。”他举了个例子,“同样是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先后被国际光电子学界的著名媒体和杂志报道,先前在日本的时候报道中的成果获得者的称谓是‘Scientists in Japan’,心里很不是滋味;而后来在国内取得的成就,报道中的称呼就变成‘Researchers in China’,心里感觉就很自豪。程亚说:“我这一份中国心,这么多年就一点没改变。”
“选对研究方向,有时候是运气,需要一个有造诣的人来指引你;做好研究课题,需要自己勤奋思考和不懈努力”
在谈到为什么原来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到如今着重研究技术应用时,程亚说:“最重要的是要对人们有用,很多的科研工作最终就是为了造福人类。”比如,现在他一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从事与生物芯片技术领域有关的“Lab on a chip”的研究。虽然目前完整意义上的“Lab on a chip” 还仍然只是一个科学梦想,而一旦成功将极大地造福人类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程亚还努力耕耘在飞秒强场激光物理研究领域,探索自然界至今仍未被人们完全深入了解的新物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些新现象和新规律的发现也为发展未来的新技术撒下了种子。他说:“这么多年来一直从事与飞秒激光有关的领域,与导师徐至展院士当年的指导与教诲,以及毕业后这么多年的支持和引导是分不开的。同时,上海光机所对人才的重视,实验室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实验室所拥有的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条件、同事们的支持与团结合作,这些条件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在这个方向不断深入,一点一点地向前走。”
他说:“做科研,选对了方向,有好的条件,这只是刚刚开始。不管在哪里,要想不断进步取得成功,还需要自己勤奋思考、不懈努力。”而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像程亚一样的科研人员,在科研机构中不乏其人。他们把国家的地位和荣誉放在首位,把为人类造福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他们带着“国际理念”回国,又迅速“本土化”,承担起国家的若干重要研究课题,并带着这些“中国创造”的科研成果“打回”国际。他们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在这些成绩中实现着社会与人生价值。他对祖国的荣誉感和对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值得每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综合办公室 徐辉采编)
附件列表: |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