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2月2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9月回国。
1928年,北京汇文学校初中部毕业时,获算学(数学)和科学(生物)两科最优的银盾奖牌。
1932-1935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与钱三强、何泽慧、郁钟正(于光远)等为同班同学。期间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爱国学生抗日游行。
1936年6月,于清华大学毕业。秋,留校担任助教。
1937年春,获“史量才奖学金”,师从赵忠尧攻读核物理专业研究生,从事中子实验研究。
1938年9月,作为中英“庚款”第六届留英公费生,进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London University Imperial College)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专业研究生。
1940年夏,获伦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1年春,进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玻璃制造技术系学习,在著名玻璃学家特纳(W.E.S.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光学研究。3月,在国际著名物理学刊物Proc.Phys.Soc.上发表论文“Note on the Best Focus in the Presence of Spherical Aberration”(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点),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思想,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1942-1947年,在英国昌司(Chance)玻璃公司工作。期间,进行稀土等光学玻璃的配方研究,并获得两项新型稀土光学玻璃专利。研制出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精度达1×10-5,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Bowen奖),该折射仪后来成为光学制造业必备仪器。
1948年6月,回国,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聘请到该所从事光学研究工作。7月,应秦皇岛耀华玻璃厂总工程师龚祖同的邀请到秦皇岛工作,后去上海耀华玻璃厂工作,任工程师。
1949年,参加大连大学建设工作。
1950年8月24日,政务院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仪器馆,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工作。
1951年1月24日,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任副主任。
1952年1月18日,在长春设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2月,参与筹建仪器馆上海实验工厂(后发展为上海光学仪器厂)。
1953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正式成立,任副馆长,代理馆长职务。12月,和龚祖同等共同努力,熔制成功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1954年7月10日,中科院计量基准工作委员会成立,任计量基准委员会委员。
1955年5月31日,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3月6日,受中国科学院聘请参加制订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十二年科技规划),主持编写仪器仪表和计量技术等专业项目规划。其后担任国家科委仪器仪表专家组组长,国家计量局顾问。
1957年4月28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任所长。
1958年6月27日,创办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光学和精密机械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兼任院长、教授。9月1日,光机所完成“八大件”的研制,主持召开光机所科研成就祝捷大会,郭沫若、张劲夫、吴有训等到会祝贺。
1959年3月,同龚祖同研究提出的可在弱光情况下进行观察的第一台大倍率观察望远镜样机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1960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与机械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任所长。
1961年2月28日,中国计量技术与仪器制造学会筹备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前身)在北京成立,任副主任委员。6月,任大型电影经纬仪(150工程)总工程师兼150-1工程总设计师。9月,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光机所问世。研制过程中,在激光器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1962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光机所西安分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前身),兼任所长。下半年,参加国防科委等在北京召开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方案”研讨会。提出以高速摄影和测量光冲量的途径来获取核爆后的性能信息。后担任3000次/秒高速摄影机改装研制课题组负责人。
1963年9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受激光发射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受激光发射研究,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的建议。
1964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光机所上海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前身),专门从事激光科学技术研究,兼任所长。lO月16日,中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光机所为试验研制了测试设备。
1965年5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方案论证阶段,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面设备组,任负责人。6月,任惯性导航系统(157工程)领导小组组长。8月17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卫星总体设计组,任副组长。
1966年1月6日,领导研制的150-1工程样机在长春通过鉴定。
1967年8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下达170跟踪望远镜研制任务总体设计中,提出方案设想和技术实现途径。lO月19日,任卫星地面试验太阳模拟器研制任务课题总指导。10月,参与国防光学研究院(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前身)筹建工作,任筹备组副组长。
1968年5月31日,任718工程总体负责人之一、电影经纬仪项目负责人。
1969年1月20日-2月8日,参加G179电影经纬仪总体组第一次会议,任项目负责人之一。
1970年4月24日,光机所研制的仪器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完成了测试工作。
1971年9月26日-11月4日,负责研制的170跟踪望远镜样机通过鉴定验收。
1972年10月20日,参加国防科工委第十研究院会议。为加强三线建设,将光机所(1018所)一部分迁往成都,组建1019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前身)。
1973年10月,撰写的《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一书出版。
1974年6月5日-7月25日,任中国政府激光代表团团长赴美国、加拿大考察激光技术,并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第八届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其间参观了若干知名大学、实验室及公司,全面了解世界激光技术的进展,促进了国内激光科研的发展。
1976年1月8日,参加由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的遥感技术研讨会,主持编写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
1977年7月,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水晶棺设计工作。8月4日-8日,应邀参加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8年6月,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前身),兼任校长。11月4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成都成立,任副理事长。11月13日,被聘任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组长、计量科学学科组副组长。
1979年3月14日,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3月29日,作为创办者之一,当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4月5日,联合汪德昭等科学家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的报告。邓小平、方毅、余秋里做出批示。根据这一建议,国务院于10月批准成立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6月11日,任X光成像望远镜研制技术总体负责人。9月21日,被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委员。并连续13年代表我国当选CIPM委员。11月与王淦昌共同提议,由安徽光机所、长春光机所、沈阳自动化所研制高精度中子衍射仪。带领各所专家进行调研工作。12月9日,中国光学学会成立,作为发起人之一,当选为理事长。
1980年3月12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科学院激光核聚变装置方案讨论会。5月5日-22日,参加在上海、北京分两阶段召开的国际激光会议,任大会执行主席。其间受到邓小平接见。5月16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任副主任委员。5月18日,组织领导研制的718工程在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出色地完成跟踪测量任务,创造性地解决了当时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前沿课题。
1981年8月31日-9月6日,率代表团参加在奥地利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光学委员会大会(IC0-12),会后参观了瑞士、德国的著名仪器工厂及实验室,对促进我国光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又参加了13-17届和第20届国际光学大会)。
1982年10月7日-16日,参加中国首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完成任务。12月7日,参加中国科学院与美国SASC公司在北京举行的遥感地面站设备引进签字仪式。
1983年3月11日,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积极倡议学部向国家进行主动咨询。4月12日-16日,参加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7月19日,兼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9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激光会议,任大会主席。
1984年4月8日,组织领导研制的331电影经纬仪、170跟踪望远镜等光测设备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中,圆满完成光测任务。8月26日-31日,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参加第十六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为中国(西安)争得1988年第十八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的主办权。
1985年10月8日,“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为第一获奖人。lO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1986年3月3日,联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写信给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该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11月18日,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正式获得批准。6月23日,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9月13日,当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87年1月23日,倡议并组织筹建的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任理事长。8月24日-9月8日,参加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光学委员会大会(IC0-14)。会上,中国正式成为ICO成员。
198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政协会议上与其他委员提出“恢复科协在人民团体中的地位”的提议(1991年政协常委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5月,代表我国赴美国参加国际空间年(ISY)活动启动会。参与发起成立国际空间年各国空间机构论坛(SAFISY)。以促进和协调各国空间科技的合作活动(此后1988-1992年每届SAFISY年会都亲赴参加)。8月23日-9月2日,作为主席主持在西安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11月,与王淦昌、于敏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工作的建议,并被采纳,促成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与装置的建设。11月,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大恒集团光学奖学金,用以奖励在中国科学院光学领域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的研究生。任该奖学金评选委员会主任。
1989年11月16日-18日,主持召开中国科学院光学光电子学发展战略研讨会。
199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国际空间年筹委会(ISY-CPC),任执行主任。组织和推动了国际空间年的核心活动——“行星地球使命计划”的开展。9月24日-28日,参加在无锡召开的国家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战略目标汇报会。会上联名提出把通信列入“863计划”的建议,受到国家科委领导的重视并被采纳。
1991年,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Fellow)。
1992年4月21日,联合张光斗、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五位学部委员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研究院的建议”。江泽民、温家宝做出重要批示。这项建议促成中国工程院的建立。4月28日,联名写信给李鹏、邹家华,提出建设我国资源卫星地面接收与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议。
1993年1月15日,参加国家科委召开的“863计划”评估会,为评估组负责人之一。2月9日,任“863计划”激光核聚变主题专家组成员。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作为发起人之一,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9月15日-16日,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多国仪器展览会(MICONEX' 94)。倡议召开“振兴中国仪器仪表工业”专题座谈会。
1995年1月12日,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成就奖。1月24日,与卢嘉锡、王淦昌等20位院士提出“关于振兴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7月,与中国光学学会共同出资设立“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后改为“王大珩光学奖”),用以奖励在光学领域取得优秀成绩的青年人才。9月22日,与师昌绪等六人联名提出“关于把航空技术列入重点高科技领域的建议”。被国务院采纳,列入“九五”计划。
1996年1月22日,联名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将单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纳入国家跨世纪基础性研究规划的建议”。并建议建立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2月30日,单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任学术委员会主任。2月6日,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向中央提出“对863高技术计划基本精神的一些感受和对今后展望的建议”。4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到家中看望,征求对“863计划”的意见和建议。12月12日,主持在北京召开的2.16米天文望远镜工程鉴定会。
1997年2月28日,写信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及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建议把“光学工程”列为工学类一级学科。4月7日-10日,主持以“面向21世纪的空间科学和探测技术”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1次学术讨论会。会上联合杨嘉墀、陈芳允提出《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1998年1月9日,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国务院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建议”。2月15日,主持上海技术物理所“风云二号多通道辐射计”成果鉴定会。9月7日-11日,参加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光子学会学术会议,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在会上做“光学与创新体系”的专题报告。12月6日,主持2.16米天文望远镜应用自适应光学系统项目成果鉴定会。
1999年9月18日,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5月9日-12日,主持以“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与分析科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40次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题为“加速发展我国现代仪器事业,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主题评述报告。7月17日,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1年1月19日,被聘任为总参谋部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顾问。2月19日,荣获“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月20日,被聘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高级顾问。2月25日,参加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59次学术讨论会。会后联名向中央提出“抓紧时机振兴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议。12月28日-29日,参加“神光II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验收鉴定会。
2002年4月2日,被聘为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7月3日,参加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从大型飞机发展看我国航空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咨询项目研讨会。
2003年1月26日,王兆国到家中看望。4月14日,写信给温家宝,提出发展我国大型飞机的建议。温家宝做出重要批示。5月25日,温家宝到家中亲切看望并听取关于国家发展大型飞机事业的建议。7月31日,被聘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成员。
2004年2月16日,与李京文院士联名提出“关于在中长期科技规划中补充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与交叉融合内容的建议”,温家宝对此建议做出批示。
2005年1月11日,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建议,送交科技部国家规划领导小组。
2006年3月20日,致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建议信,并附送关于防止外空间军事化,维护外太空和平的谈话要点及倡议稿。4月7日,《关于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建议》由路甬祥院长呈送胡锦涛总书记。4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对此建议做出批复,交由外交部研究落实。11月1日-11月30日,拟向中央建议建立国家航天局。起草建议书,研究讨论历时一个月,先后完成七稿。形成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航天事业的五点意见”的建议。12月29日,科技部、总装备部联合召开“863计划”实施20周年纪念大会,国务委员陈至立讲话,王大珩做书面讲话。
2007年7月4日,提出建立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设想,在其后的一个多月完成《关于建立中国光学科技馆的几点考虑》(讨论稿)。8月20日,与丁衡高、母国光、周炳琨联名致温家宝总理信,正式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建议,温总理做出批示。7月12日,国家科技部送来王大珩等联名《关于加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及温总理批示。9月5日,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来看望,谈论科技创新方法先行的有关问题及温总理批示的重要意义。
2008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根据温总理批示,给王大珩、丁衡高、母国光、周炳琨四位院士复函,原则上同意建设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11月21日,在泉州召开的中国光学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开幕式上放映录像讲话。讲话涉及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建设,中国光学科技名词术语的编辑,新中国光学史的编写等重要问题。
2009年2月25日,收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同意开展光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函》。6月19日,与张钟华院士联合致函中国质量监督局,提出《关于抢救性编辑整理新中国计量史料的建议》。7月31日,收到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复函。8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8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到医院看望。8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到医院看望。10月1日,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邀请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观礼,因病未能参加。
2010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王大珩学术思想与创新贡献研讨会,以此庆祝王大珩先生从事科学事业七十三年暨九十五华诞。会上国家天文台代表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委员会进行王大珩小行星的命名,同时颁发证书及王大珩小行星轨道运行图。
选自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光耀人生-王大珩学术思想与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