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材料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物质载体,具有鲜明的时空特点。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都以使用不同材料的生产工具为主要时代特征,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材料技术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不同材料资源的开采、选择、分配及使用,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利用现代光学和光谱学技术手段,对古代材料的属性、质地、特性、制作工艺进行表征,科学阐述文物的综合价值,可以揭示先民的智慧,发现文物之美、艺术之魅。 李青会,男,1973年10月生于山西运城,现为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和1998年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工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五批赴赣博士服务团成员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兼江西省光电子与通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至2009年,在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理工部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发新一代扫描电镜能谱系统、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开发及在古代材料、司法证物、环境和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可移动文物的科技研究及无损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史前至唐、宋时期完整硅酸盐质文物科学研究的无损和原位、无损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构建基于无损、微损物理检测技术为主的技术方法体系。将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了包含古代玻璃、玉器、陶瓷、颜料等在内的古代硅酸盐质文物的科学认知和保护基础研究。目前,与研究团队仪器共检测各类文物一万余件,主要采用无损/微损分析技术。目前,在古代玻璃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对完整古代玉器的材料属性研究方面已开展系统性工作。 主持和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研发平台专项项目《无机材料无损检测的专业技术服务》、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前沿项目等近10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973计划项目《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的子任务、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考古发掘现场遗存鉴别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与企业委托横向课题的研究任务。 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rchaeometry、X-ray Spectroscopy、Journal of Electron Microscopy、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NIMB、Applied Clay Science、Applied Surface Science、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Thin Solid Films、Chinese Physics Letters、Raman Spectroscopy、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中国科学、江汉考古、南方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数被SCI/EI收录;合作出版专著2本,参与编写著作2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