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概况 研究队伍 科研成果 人才教育 院地合作 国际交流 党建 产业 期刊 图书情报 所务内网
专题首页 热点新闻 活动简报 理论学习 典型案例
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如竹:“顶天立地”做科研
信息来源: 上海基层党建网 发布时间: 2013年06月25日 【 】 【打印】 【关闭

  王如竹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201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得上海市首届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王如竹教授常常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要求自己,多年来始终站着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以满腔热情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和团队建设工作中,潜心钻研、积极创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处处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深入教学一线,注重教学改革,培养优秀人才

  王如竹教授十分热心教学工作,从最基础的本科教学抓起,注重教学改革和研究,努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始终坚持本科教学,深入教学一线。多年来,王如竹教授一直对本科生教育投入极大的热情。在他身上“优秀教授上本科讲台”的要求得到了很好体现。他曾为本科生开设了3门课程,其中一门为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研讨课已经六年。王如竹的课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低温技术及其应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两门课程均获得优秀评价,2010年王如竹教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的光荣称号,2012年他又获得上海交大凯原十佳教师奖。他指导的本科生参加PRP创新实践,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学生张磊、白泽宇等分别获得2008和 2012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和特等奖;大一新生王红宾等3人、大三学生沈俊如在王如竹的直接指导下为Scientific American翻译了2篇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论文,并在其中文版环球科学上正式发表。

  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王如竹教授积极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专业学科前沿课程,目前已形成专业前沿课程的创新体系:组织全体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将最前沿的研究方向进展传达给专业本科生,有效地拓宽和加深了专业课内容;硕士生课程采用技术前沿系列讲座形式,并邀请工业界研发人员参与授课,把学生直接引到生产和研发最实际前沿;博士生课程采用研讨课程形式,将课程转变为博士生如何做科研、如何实现创新的指导课程。

  充分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开拓国际视野。王如竹教授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为师生搭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邀请20余批国外知名学者前来交流讲座和客座讲学,并积极派送本专业青年教师去国外进修和交流。近年来,主办了3次国际学术会议和4次全国研讨会;先后派多批学生前往日本、德国、法国、美国大学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近五年来,他已经培养毕业外国留学生博士2名、硕士3名。通过他的努力,制冷专业方向学生每年均派2-4名学生去国外实习,每年还派出4-6名学生去国外名校做毕业论文研究。

  编写优秀教材,引领人才培养。为使教学内容能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吸收到最新鲜的养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王如竹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注重将科研成果以及行业发展及时反映到教学中。他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更新、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编著新教材,建设了一批特色课程、专著和教材。如《制冷原理与技术》(包含全程教学录像和教学多媒体)已经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教材,该教材广受欢迎,已经4次重印、最近《低温技术及其应用》课程入选全国视频公开课。又如他主编的《最新制冷空调技术》(2002)、《制冷学科进展研究与发展报告》(2007)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前沿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而倾注他辛勤汗水、凝聚其学术团队研究成果的《吸附式制冷理论与应用》专著则已经成为专业研究生们的重要参考书。

  身体力行,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王如竹教授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争创一流的竞争意识。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已经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对制冷专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直接指导的博士生张鹏、王丽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外还有3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他所指导毕业的45位博士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5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职称。

“顶天立地”做科研,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系列突破

  王如竹教授一直倡导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指从事的课题要瞄准原创,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立地”是指做科研要脚踏实地,从基础性的东西做起,科技创新应与市场相结合。并以此为准则潜心钻研与积极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努力服务社会。

  实现了“吸附制冷”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王如竹教授带领的学科团队围绕“节能环保与国际制冷行业的发展”开展了吸附式制冷机理与传热传质特性及循环理论的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吸附机理、循环特性以及传热传质等的系统理论研究,突破了吸附制冷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某些深层次的技术突破,使得吸附制冷与低品位热能利用有效结合成为可能,研究表明吸附式制冷机完全可以成为余热和太阳能利用的有效工具。研究成果带动了国际吸附制冷研究的发展。成果包括专著2本、 SCI收录论文100余篇。SCI文章他引2000余次。共计应邀做国际会议主旨报告和关键报告15,其中在每3年一次的国际吸收吸附热泵大会(ISHPC)上,王如竹教授应邀连续3次做吸附制冷主旨报告。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评价,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2 次,获得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1次。 “吸附式制冷与传热传质特性及循环理论研究”获得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取得了“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的发明创新与成果转化。我国是太阳能热利用大国,太阳能集热器在民用建筑生活热水及采暖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安装保有量超过1.2亿㎡,占世界80%以上。但在解决太阳辐射间歇性和季节匹配性两方面一直没有突破,制约了太阳能综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太阳能空调能够利用集热器进行制冷,可解决热量过剩,还可缓解夏季建筑空调负荷,是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水平的关键技术。王如竹率领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突破了太阳能空调和供热装置技术瓶颈,取得了系列发明创新:突破了太阳能空调技术的瓶颈,发明了“太阳能硅胶-水吸附制冷机”和“太阳能两级转轮除湿空调”;解决了“利用集热器产生60~90℃热能实现稳定制冷空调过程”的难题;发明了“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装置”。针对“常规太阳能供热系统受太阳辐射低密度、间断性等因素影响大”的难题,利用太阳能集热和热泵循环,有效吸收太阳辐射热以及环境中的热量,实现供热系统高效稳定工作。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产品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推动了行业的形成与发展;集成创新了太阳能采暖、空调、自然通风与热水供应复合能量利用技术并获得规模应用。提出了太阳能结合建筑全年综合高效利用的新方法:夏季利用集热器产生60℃以上热水驱动太阳能空调;冬季利用太阳能采暖供热,过渡季节利用集热循环产生热压效应强化室内自然通风;同时太阳能产生的热水可满足建筑全年生活热水供应,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太阳能全年高效利用,使建筑太阳能系统保证率达到60%以上。

  “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与应用”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17 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 项;制定2 项太阳能标准;出版了《太阳能制冷》,发表论文63 篇,其中SCI 收录20 篇。建筑结合太阳能供热、太阳能/空气源热泵技术形成产业,太阳能空调在江苏双良集团批量生产,太阳能除湿空调获得工程应用,项目成果入选Wisions 国际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范例。发明成果在生态建筑、低温储粮、世博场馆、皇明太阳能集团等场合应用,取得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成果获得了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3年年初在大家广泛关注南方冬季供暖的呼声中, 王如竹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在热泵热水器以及铝丝建筑能源系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提出了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与室内小温差末端结合的新型采暖模式, 空气源热泵生产的35度热水即可以实现高效采暖,实现室内18-22度的舒适性控制。这种新的模式回答了长江流域冬季如何供暖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率领团队进行成果的落地-产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重视文化建设,打造优秀团队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第一要务。1993年,王如竹教授不到30岁的就接过了学科负责人的重担,他团结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一起开始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攀登历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道出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这些年,在王如竹教授的带领下,制冷所教师早出晚归,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和休息日,他们无怨无悔,因为有王如竹教授的表率和榜样。王如竹教授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工作,并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要求每位教师注意把自身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收获个人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团队的兴旺。近年来制冷所的科研经费节节攀升,年人均科研经费为142万。2002年,制冷所获得了“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群体”荣誉称号。2005年,他主持的热环境工程研究室获得了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2009年,制冷与低温学科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1年“制冷空调中的能源高效利用” 团队被授予教育部创新团队。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活动,凝聚人心。王如竹教授不仅关心学生学业的发展,还注重他们性格、品质和多种素质的培养,他积极组织制冷专业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建设活动,力求在制冷所营造一种与时代进步和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氛围。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与创造力。在制冷所的每位师生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份属于这个大家庭的热情、自信、活力和朝气。广大学生都为能加入这个大家庭而深感自豪。已历5年的“关注交大冷暖”(“冷暖”两字代表 “制冷”与“暖通”两个专业)系列文化活动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借助世博会舞台,让低碳技术走进千万家

  王如竹教授借助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致力于将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带进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并将中国低碳理念的前沿推向全世界人民的眼前。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所展示的“沪上生态家”的原型,正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参与王如竹负责绿色能源系统的我国第一座生态示范楼。这座生态示范楼很好地向人们传播了低碳理念,王如竹教授认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设立正是上海世博会最成功的地方。他通过上海世博会,把低碳生活的理念带给了整个世界。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采用了王如竹团队的2项成果: 2台10kW的吸附制冷机利用变压器余热提供空调制冷,屋顶11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能加热通风井空气形成地面的强化自然通风。 上海世博会的100个厕所则均安装了王如竹团队的吸附除臭装置,确保了世博会厕所不对外排刺激性气味。

  2010年王如竹团队则更是借助于意大利政府国际合作项目, 在上海交大开始建设中意绿色能源实验楼,创造了教授建楼的新闻,这座20余项绿色能源技术实际使用的绿色建筑给建筑节能和绿色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标杆。 2012年建成的中意绿色能源楼获得了国际绿色建筑金牌论证。在此基础上王如竹团队逐步发布了智能住宅、零能耗住宅、热泵一机多能能源中心、南方冬季采暖新模式等研究成果。

  王如竹教授说:“低碳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我们使用低碳技术、更要创造低碳技术。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附件列表: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