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出鞘 圆梦“梦天舱”|冷原子系列空间型号任务攻关“上光尖刀连”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的奋斗故事
“欣闻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参研参试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2022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15点37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科学院向上海光机所发来贺信,对上海光机所在梦天实验舱中所做的贡献表示肯定,对全体参研参试和保障人员表示祝贺和慰问。这封贺信,同时承载了院党组对上海光机所的期许,希望上海光机所继续履行好“国家队”的使命职责,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的“上光力量”。
(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
(冷原子微波钟)
一、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让党旗在科研攻关最难点高高飘扬
2020年4月,所党委成立?“冷原子系列空间型号任务攻关尖刀连”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直面国家战略需求和研究所核心任务,坚定不移走好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加强党建与科研任务深度融合,发挥科研攻关一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重大科研攻关任务,2019年起先后成立8个尖刀连。
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上海光机所承担了空间应用系统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和高精度时频柜冷原子微波钟两个研制任务。
2020年4月聚焦这两项重大任务,所党委成立 “冷原子系列空间型号任务攻关尖刀连”。这是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险阻,“战果累累”的尖刀连,先后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北斗导航积分球冷原子钟项目、空间应用系统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和高精度时频柜冷原子微波钟。
(决战空间站项目动员会)
二、坚守使命初心,发扬 “航天精神”,疫情中的“逆行者”开展全天候沉浸式科研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几代人接续奋斗在伟大实践中工作精神的总结凝练,是对每一位奋斗在岗位上的“航天人”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不愧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英雄团队。”这个评价也是尖刀连全体成员的写照。
(陈卫标所长带领超冷原子物理科学实验系统试验队出征)
(所党政班子参加超冷原子微波钟试验队出征仪式)
本年度疫情形势最困难的时候,恰好是这两个任务的集成、调试、试验关键阶段。为保证重大科研任务正常推进,68位党员和骨干选择在疫情中“逆行”,提交了入所申请,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技攻关上来。疫情期间,先后有100多位科研人员,留所集中隔离,坚守在攻关第一线。昼与夜对这100多位科研人员来说已不再有区别,夜间困了就在行军床上躺一会,醒了就起来接着干,确保重大科研任务能按时高质量交付。4月4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对上海光机所防疫抗疫工作和空间站项目科研攻关工作表示关心并给予指导。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沪区党委书记李正华对上光所尖刀连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陈卫标所长召集相关负责同志学习阴和俊副院长批示)
(李正华书记指导上光所尖刀连创建工作,陈卫标所长汇报项目实施进度)
三、坚持团结奋斗,上下一股绳,共筑科研攻关最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项工程任务,并非一人能完成,它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在2019年创建“上光尖刀连”之初,上海光机所李儒新院士将“上光尖刀连”释义为:每一位成员要练就如“尖刀”般“能直插心脏”的过硬本领,在重大科研任务的攻关阶段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形成“连队”作战的团队合力,每一位成员加强配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主义精神。
(2021年中秋佳节,在总装联试)
(党旗飘扬在发射场一线)
连队成员在党组织的牵引下,从部门负责人到一线科研人员和在读研究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不掉链,为两个任务的顺利交付保驾护航。
所长、党委副书记陈卫标,今年上半年疫情封控期间,坚守单位,天天睡在行军床上。员工们看不下去,找了一间房给他休息,他却把钥匙交给了所里两个技术人员,自己仍旧睡行军床。他每天往返于办公室与实验室,在一线靠前指挥,稳定了军心,给了连队成员们莫大的鼓励。
尖刀连连长、航天工程部副主任吕德胜,从2016年起负责空间站载荷项目攻关,持续解决工程研制过程中面临的系列技术难点。进入冲刺阶段,他一直给大家打气鼓劲,“这一载荷承载了团队的一个梦想,我们肯定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空间站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项目副主任设计师及团队负责人李唐,每天驻守在系统集成和联试的现场,带领技术团队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在交付前的一段时间甚至是带病坚持工作。在项目攻关阶段,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自身的行动践行科研报国的理想初衷。
空间站微波钟副主任设计师兼物理系统主管设计师任伟,从事高精度空间冷原子钟相关研究。她任劳任怨,克服家庭困难,不畏艰难,先后完成了冷原子微波钟项目的电性件、鉴定件物理系统的研制工作,协同主任设计师兼顾系统测试与各单机协调工作,不遗余力,力争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空间站骨干方凡,在交付前的关键阶段,毫不犹豫选择了坚守岗位。他说,借着相对封闭一点的时间,我们就更加全神贯注的把这个项目更加地往前推进。因为我们是航天系统工程,很多家单位协同合作,我们希望不要因为我们这边,导致整个项目延期或者是耽误。
空间站骨干汪斌,自3月13日起长期驻扎在所里,日夜不停,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成功地在疫情下,于4月底顺利将产品交付到北京,并到北京继续进行封闭式外场调试,确保6月份交付到天津、7月份交付发射场的任务进度顺利完成。
由于封闭管理,赵思伟、朱敏、吴潇杰、朱世响4位”90后”坚守在所外的热真空环境试验场开展相关试验,无法进行人员轮换。由于每隔半小时就要测试一次,还要及时记录相关数据,他们两人一组轮班倒换,过上了不分昼夜的生活。
博士研究生李琳,参与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中物理系统、光学系统、控制系统的搭建过程,她说:“也不知道多少次从早到早,已经习惯了日夜兼程”。
博士研究生邓思敏达,主要负责微波钟物理系统搭建和整钟测试。他表示“航天”一词承载着老一辈科学家们“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敢梦敢想和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的前赴后继,也是深深烙在后辈“航天人”心中的使命和担当。
四、保落实稳后方,党委做好家属关心关爱工作,让科研人员安心致研
连队成员们大多数都是年轻同志,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家人的大力支持。任伟和吉经纬家庭是其中的典型,夫妻两人分别是两个项目的骨干,疫情封控和外场试验期间,他们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了父母,毅然奔赴科研一线,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很有多连队成员也都经历了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选择。
你在前线奋斗,我在后方保障,科研人员的“小家”由上光来守护。所党委带领群团,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所党委举行尖刀连家属慰问日,把家属请到所里,现场感受他们从事的崇高事业,让家属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党支部也带领群团组织定期开展暖心慰问。尖刀连成立初期,党委书记邵建达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听取项目攻关团队需求和建议,第一时间落实北区加班人员班车设置,加班餐配送等需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关心确保保障工作切实落到实处。疫情封控前期,邵建达也代表党政班子第一时间向封控在所的连队成员家属,送上保障物资,解决了家属的燃眉之急。正是党组织的力量,让各项保障工作落实落地,让连队成员们真正能心无旁骛、专注于科研。
(邵建达书记听取项目攻关团队需求和建议)
(邵建达书记代表党政班子向项目骨干家属送上保障物资)
(所党委举行尖刀连家属慰问日)
(支部书记定期做好谈心谈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