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获奖名单公布,上海光机所多名研究生榜上有名。2014年至2022年,上海光机所已连续9年摘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这一院内含金量最高的研究生奖项。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近年来,上海光机所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鼓励研究生积极创新,在高水平论文、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获奖学生介绍:
王飞,信光实验室2019级硕博连读博士生,导师为司徒国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智能光信息感知,2022年博士毕业留所工作。在学期间主要围绕如何将光学成像系统中的物理模型与神经网络相融合,以解决传统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光学成像方法中普遍存在的训练数据获取困难、泛化性及可解释性差等关键科学挑战,在鬼/单像素成像、相位成像等典型问题中进行原理验证,并成功在外场条件下实现对公里级目标的快速三维成像,提升极低采样率、极限灵敏度下对待测物体的多维度、高分辨成像性能。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两篇被引次数超过100次,一篇被列为ESI高被引论文。曾荣获中国激光杂志社“主编推荐奖”、第七届光学仪器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奖,三次“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刘美忠,光纤激光实验室2019级硕博连读博士生,导师为何兵研究员,主要从事衍射相干合成用的窄线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衍射光学元件和相干组束研究。在攻读博士期间致力于解决光纤激光器中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的抑制、衍射相干合成系统中合束效率和合成光束质量的提升等科学问题,给出了受激布里渊散射在建立阶段的瞬态响应机制,并在5GHz线宽内实现了1.27kW的单模激光输出,在相干合成领域成功推导出合束效率和合成光束质量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完善了衍射相干合成理论体系,为实现超高功率合成输出奠定基础。目前以第一作者在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累计被引28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4项。曾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奖学金、中科院大恒光学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田燕娜,微纳光电实验室2017级直博生,导师为周圣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激光照明与显示用高性能荧光陶瓷的制备。在学期间聚焦激光照明和激光显示领域的研究痛点,通过对荧光陶瓷微观结构的调控、化学组分的优化等手段,开发了发光效率高、机械性能好、发射光斑小和显色指数高的高性能荧光陶瓷。另外,将位型坐标模型与[CeO8]畸变理论相结合,定性的阐述了晶体场强度和结构刚度对Ce3+发射波长的影响,这一工作对调控Ce3+离子发射波长具有指导意义。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累计引用30余次。曾荣获中科院“三好学生标兵”、中科院“优秀学生干部”、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尚光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闽能奖学金”、上海市“科技系统优秀志愿者”和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奖励。
伍艺通,强光实验室2018级直博生,导师为李儒新院士和吉亮亮研究员。现主要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尾场加速高能极化粒子束、强场QED效应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曾先后获得中科院院长奖优秀奖,中科院大恒光学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唐立新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上海光机所闽能奖学金、范·杨苏奖学金和正荣奖学金等奖项。同时,作为科普讲解员分别在中科院上海实验中学以及张江科学夜进行科普报告,应《文汇报》邀稿撰写“激光六十年”主题的科普文章并整版发表,还受邀担任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的公众号写稿工作,推广相关领域文献。此外,本人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担任国际NGO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s,JA)上海中科院(长宁)的负责人,并担任2019秋季学期事业起航(Career Go,CG)课程的项目负责人。
马桔萍,单元实验室2019级博士生,导师为胡丽丽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可见光激光玻璃及光纤材料。攻读博士期间,以开发可见光激光光纤材料为目标,重点围绕解决Tb3+等稀土离子掺杂的氧化物光纤易发生严重光暗化的难题,开展Tb3+掺杂玻璃及光纤暗化机理的探究,并成功开发了一种抑制掺Tb3+石英光纤暗化的方法。此外,评估了多种类型基质玻璃的抗暗化性能,明确实现可见光光纤激光的最佳基质材料,且进一步通过共掺敏化离子成功优化材料的光学性能。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在ACS 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总影响因子超20,累计被引用50余次。曾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正荣奖学金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