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第41期“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溢智厅举办。全所50余名研究生和职工参加了本期论坛。本期论坛由陶依婷主持。
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2017级在读博士生田燕娜作了题为“科研小白的厨师生涯”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博二期间围绕暖白光照明领域开展的实验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Mg2+-Si4+共掺的Ce:YAG(Ce:YAMSG)荧光陶瓷的制备、发光性能和发光机理的研究。在蓝光LED芯片的激发下,Ce:YAMSG荧光陶瓷产生橘红色的光,橘红色的光与未被吸收的蓝光混合,形成暖白光。她还与大家分享了在科普活动中的感悟和上一学年的科研体会。最后,她也对自己提出了几点新的要求:加强自我管理,合理安排科研进度,不虚度光阴;有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和科研的烦恼宠荣不惊。田燕娜发表SCI论文2篇,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等。
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2018级在读博士生唐冰作了题为“微光点亮未来”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微纳光学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了自己在高质量钛矿球状微腔研究方向取得的研究进展。最后,他分享了对博士研究方向选择、文章写作、投递杂志及审稿意见回复的心得。他认为,优秀的成果是优秀团队的自然展现,他非常感谢张龙研究员、董红星研究员及红外材料大家庭一直以来的帮助、支持和关心。唐冰同学曾在本领域SCI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包含1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等。
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2015级在读直博生王磊作了题为“生活不止眼前的科研,还有诗与上光”的报告。首先介绍了近期在二维层状PtSe2非线性光学方面的实验和理论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是生长大面积连续不同厚度PtSe2薄膜,同时研究了其层数增加带来的带隙变化所引起的非线性光学响应的变化,该研究首次将超快非线性光学响应与材料半导体向半金属相变对应起来。然后,分享了读博期间的科研体会,以及如何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生活不止眼前的科研,还有诗与上光。他表示,想要做好科研,首先要清楚别人在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以及自己想做什么,大量阅读文献是做好科研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祸兮福所倚,遇到问题努力去解决,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王磊关于PtSe2非线性响应的文章作为当期杂志内封面发表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杂志上。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作为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参加“上光杯”足球与篮球比赛,作为科普志愿者给菊园新区小学生讲课,同时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高功率单元技术实验室2014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王亚杰作了题为“我的科研有点‘水’——水诱导制备微晶玻璃”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他在博士期间关于水诱导制备微晶玻璃的工作,不同于传统的热处理法,发明了一种水诱导制备金属卤化物钙钛矿量子点微晶玻璃的全新方法,采用此方法制备了全系列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开拓了制备微晶玻璃的新思路。然后,分享了科研过程中的感悟与经验。此外,他还鼓励大家不要局限于科研当中,学会生活,学会放松。王亚杰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
薄膜光学实验室2017级在读博士生徐姣作了题为“光谱合束光栅的热畸变研究及找工作心得”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博士三年期间的科研工作,以及作为应届博士生找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科研主要内容为光谱合束光栅的热畸变研究,光谱合束技术主要利用衍射元件(多层介质膜光栅)将不同频率的子光束衍射至同一方向出射。光栅作为光谱合束中关键元器件,其功率耐受性已经成为制约合束功率提高的最大阻碍。该报告介绍了多层介质膜光栅在高功率激光作用下温度及面形畸变状况,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方向,对提高光谱合束的输功率出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他还分享了找工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他建议大家在平时的科研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课题方向,更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面试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徐姣在本领域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4篇,包括1篇Optics Letters,1篇Optics Express,2篇Applied Optics。此外,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恒光学奖学金优秀奖”、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闽能优秀奖学金一等奖”等。(人事教育处供稿)
田燕娜
唐冰
王磊
王亚杰
徐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