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成人、成才、素质”演讲比赛圆满结束
根据研究生“六个一”活动思想道德主题讨论计划,9月22日和29日分别举行了研究生 “成人、成才、素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预赛、决赛。经过二轮比赛,科研三支部王春花获得了演讲比赛一等奖;赵慰祖、崔品静获得二等奖;瞿青玲、朱青和王琛获得三等奖。
通过这次演讲比赛,推动了我所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提炼和凝聚了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良思想道德养成之间的相辅相成的鲜明特点。
本次活动得到了所领导、各科研党支部、团委、研究生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党群办
2004年9月30日
演讲比赛现场
获奖选手合影
附:演讲比赛获奖文章
做一名光的坚定的追寻者 一等奖 王春花(科研三支部)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非常高兴能代表科研三支部,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是光机所2004级春季入学的博士研究生,最初入学的那段日子,我和好多学长一样,每天都是手捧专业书,查阅文献,讨论问题,奔波于实验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之间。平淡如水的日子,感觉没有什么成就, 也许因为身处上海这样的都市,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面对这样的诱惑,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曾经问过自己,能不能守住这片方圆之地,每一天都认真的学习。 然而身边的许多人,许多事就如一缕缕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照彻我心底的阴霾, 使我变得更加坚定了。在我的身边,有许多师长和学长,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的影响着我,让我真正的体会到,在我们的身边,真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所为家,认真的在做着科研,勇敢的追寻着光的足迹。一如我的导师刘立人先生。 你也许会注意到,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都会有一位老人,胳膊上缠着厚厚的绷带,依然精神抖擞的从所班车里走出,他就是我的导师刘立人研究员。虽然胳膊摔伤的很重,但还是每天坚持来上班,主持信光实验室的工作,指导我们学生的学习。 当我问及他们是否觉得做科研很苦很累时,他们都笑着回答我说,“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做科研很快乐!”我沉默了,心里涌起的是陈陈的感动。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朴实的话语却倒出了他们的心声。 这让我想起一位科学家的话了。他说他的弟子们能坦然面对隔壁电子商业区的诱惑而潜心予科研,是那样的可爱!其实不正是他们一直坚守在科研这片土地上,努力的耕耘着,给我们这些后来的学子们以楷模么? 也许这时大家都会想起那位一生从事激光研究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科技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马祖光教授吧?一边面对一个前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一边面对长年瘫痪在床的妻子,他将一切做到几乎完美的地步,为祖国的光学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那需要多少的付出,那需要如何的忍耐,又需要怎样的胸怀啊? 也许,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马祖光这一生过于清苦和劳累了。可是,当你靠近他,当你用心去感受他,那圣洁的心灵光辉照耀着你、感召着你,你的灵魂会瞬间通透,体会着一种纯净的美丽。他的执著和坚持令人钦佩也让人感动,更会使人迸发出一种勇气,让我们这些光的追寻者们,跟随他的脚步,更加的无怨无悔、无私无畏!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群人出去旅行,忽然间暴风雨来了,他们没地方避风躲雨,就向前跑,一看前面有个草棚,大家“哗”地冲了进去,一冲进去大雨就来了。他们好高兴,“哇,今天运气不错哟,刚刚找了房子大雨就来了。太快乐了!”他们也不顾虑房子干不干净,有没有人住过,只要有避雨的地方就很满足了。但这个房子在风雨中突然间要倒塌,他们就想尽办法“扶住它,不能让房子倒塌”。场面很让人感动。在这种状况下,你们说是他们需要房子呢,还是房子需要他们呢?答案是显然的,他们需要这座房子。 这座房子就是我们的国家,就是我们大家所在的光机所,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因为她而骄傲,我们因为她而自豪,我们爱她。正是因为这份爱,我们的前辈们用他们的智慧与汉水造就了她今天的辉煌。而我们,作为祖国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所里新生的力量,更要热爱我们的这个家,用我们的青春与热血,书写她灿烂的今天,和更加辉煌的明天。这是我们的责任! 因此,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我们不再迷茫,面对科技知识的浩瀚,我们不再退缩。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为了心中的这份爱,为了肩头的这份责任,让我们坚定的追寻光的足迹吧! |
做人的目标,永不丢 二等奖 崔品静(科研五支部)
同学们,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中华的儿女,龙的传人。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8年抗战,没有经历过3年内战,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但抗日的号角总在我们的耳边吹响,胜利的凯歌总在我们耳畔高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劲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给我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今天的中国不再是沉睡的雄狮,她醒了,响彻了东方,震憾了世界。人们可以感受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潮,从北京、上海,十里长街和浦江两岸,人们开始欣赏现代化大都市的轮廓。 但是,由于我国基础差,底子薄,人均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3%,是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1/6。北京人,一定会为3-5年内轨道交通增加到八、九条的计划感到振奋,但是要知道,城市规模与北京相当或略小的巴黎、伦敦早就已经拥有轨道交通十三、四条了。所以我们唯有加快速度,才有可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那么我们靠什么加快速度?靠什么赶超发达国家呢?靠人才。一个地区要充满生机,再创辉煌,实现经济的腾飞,关键在于人才。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我国急需的呢?是不是仅有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就行了呢?不是,绝对不是,我们需要德才兼备、恪守诚信的人才。 早些时候,我在北邮的bbs上看见有些人给“抢手”说情,说他(她)们功课好,平时表现不错,念其初犯,给个机会等等,但是校长办公会议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严肃纪律是建设校园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教育学生,包括当事人的重要手段,替考人和找代考的都必须同时除名。同学们,什么叫表现好?难道还有比诚信、道德、遵纪、守法更重要的表现吗? 在一个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国家,在一个经济体制正在改革的时期,强调法律、道德和文明,更具备特别的意义。当我们讲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可以允许唯利是图。当我们提倡社会竞争,并不意味着可以容忍不择手段。已经有不少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做过详尽的研究,从长远的观点看,锦绣前程还是属于那些德才兼备、恪守诚信的人。当社会逐步建立起个人金融诚信档案,当银行把投资贷款的审批、买房按揭的签约和留学贷款的发放与每个客户的诚信记录联系起来,那些人就会知道今天对于诚信原则的背弃要为将来付出怎样的代价。当一个小骗局被拆穿,当一组假数据被识破,那些人就会看见自己的路是真的已经走到尽头。 亲爱的同学们,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紧迫感,不用我说,你们在这个充满经济战争的世界里已经深有感触了吧。那有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接受过大约二十年全日制教育,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甚至高级知识分子。"今天桃李芬芳,明天社会栋梁"。在皇天后土的朝代,为治理社稷当官视为栋梁;在"毕业歌"的抗战年代,拿出力量,拼死疆场,掀起民族自救巨浪的战士视为栋梁;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并且成为精神文明表率的人视为栋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古有“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今天我们就应该做到 “工作换,地点变,做人素质绝不烂”。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要做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有积极贡献的人,这个做人的目标我们永远不能丢。 |
理想崇高 志于成人 二等奖 赵慰祖(科研四支部)
“几年前,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有人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他不仅仅是多才多艺,而且各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的理科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被著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搞音乐,都是可以挣大钱的,‘钱’途比一个神学院的毕业生要远大得多,神学院毕业的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这是很多教授都感兴趣的。听听他的回答吧,他说:我还年轻,钱总是可以挣到的,可以慢慢来,可是,信仰的问题,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以上这一段话,选摘自黄万盛先生写的《哈佛之道》。尽管我并不认为进神学院读书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位年轻人读书求学的态度是很正确的。“为人生而读书”这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郑板桥家书》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而《礼记?大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想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通过大学及研究生的教育,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成材需要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成为人才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 古人所讲的成人成材之道,其实也就是现在很多学者提倡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优秀的部分贯穿着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有学者曾经将中华人文精神这样归纳:“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一—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 同学们、年轻的朋友们,世界历史上的古老民族、古老国家,除中国之外,有哪一个没有灭亡,或历史没有中断过呢?迎着五千年的历史风雨、踏过五千年的历史征程,中国历史不但没有中断,反而更加蓬勃、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人文精神,有爱国主义。我们在21世纪要肩负起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的大任.必须保持和发扬这种传统,并同现今时代的正确潮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摒弃浮躁,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真正的人,真正对社会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
远离浮躁,做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研究生 三等奖 瞿青玲(科研七支部)
转眼间已经到了博士的最后一年,今天,看到成人、成才的话题,感触良多。回想这几年研究生生涯的所得所失,感觉思想上、学习上的浮躁情绪,是急需克服的缺点。 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该都能深刻的理解“德才兼备”这四个字的内涵。德,乃做人的根本、成才的基础;而才,则是立身的依托、成事的保证。诸如此类的理论我们都可以讲出一箩筐,然而,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又有多少是和“德才兼备”的标准背道而驰的呢? 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在外求学的生活的确让我们变得足够坚强,足够有个性,正是这种不服输的性格促使我们一路过关斩将,考上了硕士、博士。但是,也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我们变得自以为是,自我陶醉,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愿意正视、改正自己的错误。难道读到博士,就是完美的了吗?虽然,社会上对我们知识分子还是很尊重的,博士的身份也足以让我们找到自豪的感觉,但是,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只顾陶醉在自己的自豪和骄傲中,而对自己的处事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或许,只是一次简单的面试,有些人便会变得局促不安,语无伦次;或许,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却不能够做好。我们虽然现在是学生,但以后终究要步入社会,所以,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放下学生的清高,远离浮躁,从小事做起,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逐渐适应社会,增强自己在社会上处理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的能力。 对于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浮躁的情绪更是普遍存在。每个人在做实验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很多人都是一有困难就开始抱怨,抱怨导师不给予指导、抱怨实验条件太差、抱怨运气不好,总之,类似的抱怨还有很多很多。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脚踏实地地去克服困难呢?有多少人又是带着这样的抱怨情绪而只能勉强毕业呢?凭心而论,我们又花了多少时间在网上冲浪、在玩游戏、在看碟片呢?扪心自问每个人心里都该有一笔账吧。我觉得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有理由去追寻他们的足迹。我的导师干福熹院士当年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完成了无机玻璃的计算体系,这对于依赖于电脑生活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还年轻,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试着用抱怨的时间去多看几篇新文献,说不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呢!学问,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去做。 “德才兼备”是个古老的话题,今天,我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作为我们研究生来说,思想品德要高尚,确保奋斗方向不发生错误;科学文化基础要扎实,否则建功立业就会变成纸上谈兵;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有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就是要适应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最大限度的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这也是“才”的一个方面。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那就缺少了成才的舞台,变得郁郁寡欢,终生不得志。拒绝浮躁,不断发现缺点、改正错误,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才”能,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研究生! |
德才兼备 双翼齐飞 三等奖 朱青(科研七支部) 才,很重要。 一个人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维持生活,一个集体要有"业务骨干"才会不断发展,一个国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证领先。有时它就是你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基础,真才实学几乎可使你走遍天下,畅通无阻。古有唯才是举,今有择优录取,才能一直都是选取人才的重要标准。 但是德,更重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有过非常精彩、深入的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陈毅元帅也讲过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大意是: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总归是不好的;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更糟了。这段话形象生动地指出了德的重要性。无才,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品德高尚的情操。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思想品德要高尚,要确保奋斗方向不发生错误。只有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下,我们的才能才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即使是才高八斗,那也只会在邪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做出为人不齿的事情。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据说也是属于有才之人吧,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德”,走上了一条罪恶的不归之路,成为社会的一个灾难之源。 我们国家提出的“又红又专”的教育目标,也正是“德才兼备”的意思,“红”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专”代表了一个人的才能。 “红”的要求 放在“专”的前面,正是德胜于才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急需各类人材。所谓人才,不仅要求专业成才,更要求精神成人。精神成人重于专业成才。如果我们不抓好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那我们纵然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应该先成人,后成材,不要做一部单纯掌握一些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我们在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也决不能忽略自己道德品质修养水平的提高。德是做人的根本,才是立身的依托;德是成事的基础,才是成事的保证。只有德才兼备,双翼齐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呼唤团队精神的回归与发展 现在常常听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甚至会不择手段。的确当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知识和信息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也造就了不同个性和特色的人才,竞争成了选拔人才的必然形式。竞争是残酷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一观念。但是,是否另一种观念-团队精神就应该被我们慢慢淡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大雁群成V字飞行时,集体中的大雁要比孤雁节省体力,因此就有了更持久飞行的能力。异曲同工,中国也有句古老的歌谣:“一根筷子哟,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这些话均深刻道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集体力量的重要及强大。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只有将个体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最终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们常说的“团结”,也就是“团队精神”。那么如何发展团队精神呢? 首先,制定健全的竞争模式。任何层面单一的竞争形式都是不完善的,一种健全的竞争模式不单应该包括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应包括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利用不同的群体,开展集体间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培养集体内部的团队精神,巩固他们心中的集体观念。更具体的办法就是尽量让成员参与集体管理,让成员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当自己的集体要参与竞争时,就会把尽自己的一分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让集体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让集体中的成员自觉、有效率地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这正是团队精神的实质所在。 其次,树立共同目标,进行团队式的协作。团体好比一艘大船,每一位成员手里都有一片桨,“众人划桨开大船”。如果大家的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这艘大船就没办法前进,就会停滞不前。进一步,就算大家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要想使大船能够稳健、高效地乘风破浪,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团队式的协作。喜欢体育运动的人们不会不知道足球,足球运动是由场上11名队员共同完成的。这11个运动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比赛的胜利,同时,这11个人又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和责任范围,在场上默契的进行团队协作。如果一个球队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那么即便它拥有炙手可热的超级球星,也仍然不过是一盘散沙,逃不了失败的结局。相反,一个即使不拥耀眼明星的球队,依赖人员的物尽其用和彼此之间精妙的配合,同样可以成为最后的赢者!我想,足球运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运动,完美的团队协作正是它的魅力与精髓所在!足球运动如此、体育运动如此,世界上任何事情莫不如此。 最后,相互信任,增进沟通,使团队精神愈时弥坚。团队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好比一个沙漏中的沙子,不可避免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摩擦。因此、培养成员之间的信任基础是必须的。摩擦并不可怕,只要有了坦诚的交流,就会有真心的信任,有了真心的信任,就有了团队精神的脊梁。平日里的微笑、困难时候的鼓励、孤单时的倾诉、悲伤时的安慰,所有的这些都是团队精神的润滑剂,都是团队无往不胜的动力源泉。 研究生,我们从全国各地相会到此。从小处说,我们有共同目标——科学研究,课题的深入;从大处说,我们有共同的梦想-光机所的蓬勃发展、中华民族的科技振兴。 一棵小树弱不经严寒,百尺森林并肩耐风雨。 我们呼唤团队精神的回归,团队精神在哪里?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