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机所党委组织开展的“讲上光故事 凝上光精神 展上光风采”主题系列活动正在进行中。各党支部陆续邀请亲历了上海光机所创建发展的老科学家回所,讲述上光故事,开展“上光精神”大讨论。
10月30日上午,高功率单元激光技术实验室邀请姜中宏院士给全体党员及科研骨干作题为“上光故事中的上光精神”专题党课。
党课一开始,姜中宏院士通过“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八个字凝练了上海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讲述了上海光机所的发展历史及钕玻璃的研制发展史,并讲述了王大珩先生和龚祖同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放弃了学位,怀揣着满腔报国热情回国开展光学玻璃研发的故事。党课上,姜中宏院士还给大家展示一些钕玻璃的老照片,讲述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制作出高质量激光玻璃的艰辛历程。他对年轻科研人员提出:要明确自己的科研奋斗目标;要学好外语,增进国际交流;要多阅读文献,善于总结思考。
10月31日,量子光学实验室党支部邀请原实验室主任蔡惟泉研究员做主题报告,讲述量光实验室早期的科研故事。
蔡惟泉研究员首先回顾了王育竹院士领导的频标组的创建过程,生动地介绍了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科研人员如何建立氨分子振荡器、钠钟和铷钟的经历。他讲到,文革期间,原子频标组下放到上海一个制造漆包线的小工厂,工作环境和条件极差,但艰苦的环境没有影响科研人员的热情,克服了各种困难,由上海光机所研制的铷原子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要任务,并安装在远望号测量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来了,原子频标组开展激光冷却原子工作,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激光冷却原子束的实验装置,获得了一批创新性的成果,为后续空间冷原子钟夯实了基础。空间冷原子钟在2016年搭载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入轨,已成功在轨运行了两年多,实现了科研工作者研制空间原子钟的梦想。最后,蔡惟泉研究员鼓励大家,生在当下的大好时代,必须奋力拼搏,勤学深研,锐意创新,立志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10月31日上午,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党支部邀请侯立松研究员、张国轩高级工程师两位退休老同志向职员工和研究生讲述了上海光机所自创建以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分享了老一辈科学家不怕困难、团结协作、淡泊名利、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侯立松研究员在座谈中讲述了上海光机所自1964年建所之初就面向国家“大功率、大能量激光”两个战略任务,50多年来一直坚持服务“四个现代化”和强国富民的“初心”,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激光材料、强激光、量子光学、空间激光等领域,从跟随到并进,甚至领先国际水平。张国轩高级工程师回忆了1964年建所时,创业者们克服实验设备、生活物资都十分缺乏的困难,热情高涨、积极乐观,不断丰富基础理论研究和攻克技术难点,为我国在强激光科学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理论、实验、总体与单元技术基础。
10月31日,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党支部邀请老一辈科学家马笑山研究员来支部上主题党课。会上,马笑山研究员回忆了实验室建立伊始,科研人员白手起家,克服种种困难获得一系列晶体研究突破的故事: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晶体生长实验设备奇缺,在原实验室主任钟永成研究员带领下,利用废弃的炮筒改造成晶体生长炉炉膛,研发成功红宝石等晶体;为了抛光红宝石,当时有女同志将自己钻石首饰无私贡献出来,研碎研细以后作为抛光粉抛光红宝石,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发成功奠定了材料基础。马笑山研究员还结合晶体实验室氟化钙、红宝石激光、钨酸镉、钇铝石榴石、铝酸铍等晶体的研发历程,如何攻关克服一个个生长工艺难点,使上海光机所许多种类晶体生长达到先进水平。最后,马笑山研究员希望,大家要在激光与红外材料理论研究方面多做理论创新工作,在工程化材料领域争做世界第一。
11月1日,上海光机所企业直属支部邀请雷鸥厂原总工程师沈俊泉老师回所,给支部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上主题党课。从入所初期的全新专业初接触,到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新知识,从空气动力专业研究,到承担“6403项目”、“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到1988年响应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应“科技要为经济服务、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领头创办了雷鸥厂,沈俊泉回顾了1974年从29基地调入所到1999年退休的25载历程。沈俊泉的故事无一不让人动容,老一辈上光人默默无私、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坚实朴素的工作情怀,让与会的党员同志们深受教育。
在支部书记和现任雷鸥公司总经理的陪同下,沈老师参观了南门创新中心,看到园区先进的设备和环境条件,沈老师更是感叹当今时代的美好,并希望,新一代上光人要求珍惜奋斗机会,积极开拓创新,勇当时代先锋。